Categories
All post 人物專訪 最新 - 即時新聞 社區

【#WE_Ignite | PUZSOUL】
大專生搞地區社關:
建立共善係成個社區都可以感受到
五週年專題第二回

北區除了 Spark ,還有另一隊同樣由學生組成的「Puzsoul」, 他們的 Instagram 內容多元,圖片設計亦相當吸引,使我們深感興趣。當我們透過 Instagram 邀請他們成為我們五週年系列受訪者時,他們對此竟然比我們更興奮,「我哋係受你哋影響㗎!」

【Puzzle + Soul = Puzsoul】

Puzsoul 是一班由高中至大專初職的「北區小伙子」組成的社會關懷義工隊。團隊於2021年平安夜正式成立, 名字由Puzzle 和 Soul 兩個英文字組成,意思是團隊與社區都是由不同背景的人拉湊而成,同時他們亦重視人的心靈。在 Instagram 的簡介上,他們以「在地」、「伙伴」、「靈性」、「迷離」、「拼砌」、「多樣」和「探索」七個詞語形容Puzsoul;Logo 則是一個人面樣子的七巧板,「希望向觀眾傳遞社區係由唔同人一齊建構嘅訊息。」Puzsoul 創辦人 Howard 解釋。

究竟這班「北區小伙子」為甚麼會萌生關懷社區這個想法?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建立共善】

Howard 表示自己是一名基督徒,相信信仰價值能夠在社區建立「共善」,「共善係可以感染成個社區。」他們希望透過自己先行出一小步,令大家都相信社區會因為每個人的一小步而一同變得更好。在團隊共同的探索下,發現在社交平台的留言以及與公眾的交流是建立彼此共善的好方法,所以希望Puzsoul能夠成為其中一個平台,「堅持就係縱然大環境失望,但仍然著眼喺小事上,咁一於試下啦!」

「情感係最可以牽動彼此嘅關係。」隊員 Rachel 認為,參與 Puzsoul 的重點在於與觀眾一齊同行,希望用第一身的身份,了解區內需要,「 希望 Puzsoul 提供到一個冇既定立場嘅平台,畀大家一齊「圍爐」、互相交流。」另一位成員 Ada 則希望每個人都可以行多一步,「好多時候事情唔係靠一個人可以做到,但每人嘅一步已經係好好嘅努力。」

這班年輕人的熱誠,證明正在這個社區當中推動一些美善。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著眼於北區】

Howard 表示,一開始建立 Puzsoul 時一度感到迷惘,「覺得社區太多嘢可以做,團隊方向都太過散,唔能夠聚焦。」同時間, Puzsoul 團隊大本營位於北區,成員大多都居於北居區區內,所以他們決定暫時以北區作為關注點,先關注自己所生活的社區。 Rachel:「嗰時經過一番探索之後,發現原來大家嘅目標都係想做北區,係因為大家都好鍾意北區,同埋自己生活社區嘅人事物。同時都好想同北區人建立返關係,凝聚人情味。」

Puzsoul 曾於區內拍攝街訪。(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共善同時 仍著眼發揮微小力量】

談到最令團隊成員深刻的活動,他們均提到2021年平安夜於粉嶺火車站天橋擺街站、設立「心靈垃圾桶」活動。當時他們希望透過「垃圾桶」,讓街坊能鼓起勇氣分享自己內心的感受,同時亦能成為身邊人的「垃圾桶」,「近年嘅環境壓抑,大家似乎好難搵到心靈嘅出口。既然搵唔到嘅時候,就叫佢哋(團隊)試下做啦。希望由佢哋做出第一步。」從而讓身邊人都慢慢地改變自己、開放自己。

除了心靈垃圾桶外,Puzsoul 亦會根據當下社會熱論議題去構思新計劃。Puzsoul曾經以街訪形式,訪問北區居民對於水貨客的反應,以及北區人對北區的刻板印象等,此外亦有提及不同心理健康情況的知識等等,內容相當多元化。談及未來方向,Howard 表示希望未來能夠讓北區人、甚至係新來港人士認識北區「係一個點樣嘅存在」,「特別係一啲不為人知嘅事。」他們計劃第一站會先到皇后山邨擺街站,希望接觸一班入住北區不久的街坊,向他們介紹北區特點,以及介紹區內有用資源,一齊探索北區。

【縱然面對難關 仍迎難而上踏出舒適圈】

團隊成員參與均為「義工」性質,沒有報酬,參與當中曾否感到無力? Rachel 表示迷離是每個人必經階段。但 Puzsoul 希望提供一個思考嘅空間,「畀大家知道呢個地方仍然有人願意同大家一齊同行,即使只係素未謀面嘅陌生人。正如Puzsoul嘅團隊一樣,縱然大家嚟自唔同背景、學校同埋就讀唔同學科,但正正因為大家嘅唔同而提供咗一個多樣性嘅平台,每一塊獨特嘅拼圖砌埋一齊就係一幅大圖畫。」「伙伴,講緊嘅係唔希望高高在上。而係大家都係以一個平等嘅心態去對待。」Ada認為 Puzsoul 這個社關團隊無分任何等級,就是真真正正與大家同行。

縱然 Puzsoul 大部份成員都只是仍然在學的大專生,也許他們都仍在探索自己人生,但他們仍勇於行出自己的 small step,令Puzsoul成為社區「心靈出口」,在時代下與大家並肩同行。當每人都「行出自己嘅small step」,影響已經可以很大。
盼望你和我,都可以持找到屬於自己的 small step。

「我哋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搵到自己嘅small step
一人行一步,其實都可以好有意義」
Ada & Rachel @ Puzsoul

記  者: Grace
助  理:Hugo
編  輯:Ball / 
Mandy 
拍  攝 / 剪
 接: Ball
鳴  謝:Puzsoul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script async src=”https://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js/adsbygoogle.js”></script>
<!– 橫 –>
<ins class=”adsbygoogle”
style=”display:block”
data-ad-client=”ca-pub-1579568966216788″
data-ad-slot=”2549779472″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script>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script>

Categories
All post 人物專訪 最新 - 即時新聞

【#WE_Witness | per se】
我哋會繼續做廣東歌,
因為可以陪伴到呢度嘅人
五週年專題第一回

唱作組合 per se 由 Sandy 和 Stephen 於 2012 年組成,早年主力創作英文歌,至2017年推出第一首廣東派台作品《家變》,開始受本地樂迷歡迎;2020年推出、由 Serrini 填詞嘅《粉碎糖果屋》更為 per se 贏得首個叱咤十大獎項;自此在不同的頒獎典禮上都會看見他們的蹤影。per se的音樂對一眾Spark的成員來說,不僅僅是音樂旋律上的吸引,更多的是他們透過歌詞所帶來的安慰和溫暖,讓我們曾在迷惘之中找到希望和動力。

 

per se 一詞是拉丁文,意思是「in itself (內在、根本)」,「我哋開始呢個組合嘅時候係冇任何風格,純粹想做咩就做咩,慢慢就變成依家嘅『詩式流行』。」Sandy 與 Stephen 於Band房相識,因音樂而相遇,之後更發展為情侶關係。兩人一開始都只是以「夾 Band」 作為興趣和娛樂。在一次契機下,他們萌生「不如認真做啦」的想法,之後便開始音樂唱作組合的路途。 

過往 per se 的創作都會以一個概念作為主題。2022 年 per se 推出的四首廣東歌,就以「末日」為主題帶領樂迷反思,道出絕望之中仍然有希望。

時間沒退後 天色早變奏
若預言未來 無處可挽留
去抱緊當刻 再別探究 
《 在 生 》- per se

 

【陌路亦探索向前走】

Sandy 表示一開始也不知道原來他們的音樂是可以帶「一些東西」給身邊的人,透過身邊人的回應發現自己的作品曾經陪伴他們渡過難關,Sandy才發現原來音樂可以不只是一個興趣,更可以成為一個使命。「我哋都擺多咗自己想講嘅嘢落去,亦都慢慢將自己嘅經歷擺落音樂到。」Stephen表示,當他們發現創作音樂不僅僅是滿足自己的興趣,更可以成為別人的安慰時,便發現很值得繼續以音樂去影響不同的人。

【情願轉身 鋪出最邋遢傷痕】

今年 per se 將會以一個全新的音樂企劃「校園回憶」作為主題,希望帶樂迷進入回憶世界 ,勇敢面對自己所經歷的一切,不要選擇遺忘。Stephen 認為成長經歷會影響我們長大後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校園經歷更是如此。Stephen 和 Sandy 希望以《最後一個糊塗神》提醒無論成長後還是仍然在學的我們,無論這一段校園回憶珍貴與否,這一段回憶都是無可代替,亦無法重來。

「我上年去中學同學嘅婚禮,發現有一個中學同學原來已經離開人世,但我認知中嘅佢都係一個幾開心嘅人,但原來最後都 overdose 地離開。」同學的經歷更讓Stephen發現生命無常,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亦無法控制身邊所有的事情。同學的經歷讓Stephen萌生創作《最後一個糊塗神》的想法,縱然糊塗神可以讀取大家的記憶,但到最後我們也無法改變過去。所以 per se 希望大家能夠勇於面對以往的遺憾,面對當下的新篇章。

《最後一個糊塗神》成為是次「校園回憶」主題的首發歌曲。主要描述主角記掛逝去同學的過程中,無意中發現能夠讀取別人記憶的糊塗神,而糊塗神便帶主角回到校園時期尋找同學選擇離開的蛛絲馬跡,將離開的謎題和主角的疑惑解開。

有樂迷在《最後一個糊塗神》MV下 留言,嘗試解構 MV 所表達的意思,不知道 per se 又認為他們的解讀是否準確? 

Sandy 很欣賞樂迷的細心觀察,她也提到《最後一個糊塗神》 MV 導演麥曦茵選擇用具有不同象徵意義的道具去隱喻。但她認為每個人所領受的都可以不一樣,所以並沒有最終答案,她希望留一個空間讓各位樂迷自行解讀。

作為主題嘅第一首歌,以欺凌作為題材去打頭陣會唔會驚太 Dark? 

Sandy 認為校園時期的回憶可以有好多,欺凌只是其中之一,而無論開心與否,都是我們親身經歷過、真真實實的經歷。「唔淨只係得咁 dark 嘅嘢,以後就會有更多提及其他方面回憶同埋感受嘅歌。」Stephen透露今年 per se 會繼續和麥曦茵導演合作,製作一系列有故事性和世界觀的 MV,各位「per see」可以繼續期待 per se 怎樣透過作品帶大家一起尋找自己所懷念、甚至是不想面對的回憶,一起勇敢面對。

【時代就消失聲音也可永久】

踏入第十一個年頭,per se 從來沒有放棄他們對於音樂的堅持和理念,繼續以自身的力量和經歷影響自己成長的地方。

這十一年的經歷讓Stephen 發現縱然這一刻做不到自己當初設定的目標也好,到頭來是否成功也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過程中的磨練和成長。「我哋都叫做係穩步上揚嘅樂隊,所以呢十一年嘅感覺係 per se 陪住我哋成長,而我哋有啲嘢想成長嘅時候 per se 又會比我哋去做。」成長歷程對於Stephen 與 Sandy來說更為重要。「好多年前嘅我哋會覺得係要做到好型。依家都會覺得係要型,但形象上唔使下下都要型,原來傻下幼稚下都得㗎啵。」十一年前的Sandy和現在不同的是對於形象和定位上的期望有所轉變,而呈現多樣風格的他們能夠透過不同方式帶出更多的訊息。

十一年,不斷豐富自己經歷的 per se 除了用音樂表達訊息以外,也用音樂一步一步印證他們自己的成長。面對這幾年越來越多離別的場景,Stephen 希望繼續留在香港用音樂陪這裡的人,繼續用音樂表達自己想說的話。「呢一刻我哋仲喺到,雖然唔難保之後咁多年係咪仲留喺香港居住。但我哋會繼續做廣東歌,因為我哋喺香港的確紮根咗一啲嘢。」Sandy表示創作廣東歌越來越有趣,近年的社會氣氛也讓他們萌生更多有創意的想法和設計。

從發展興趣轉變為透過音樂將希望帶給身邊的人,他們正在以自己的力量影響這片土地。縱然今年面對許多變化,但per se提醒了原來我們仍然可以盡力在這裡做出一點影響,即使可能只是微小的影響,我們仍然可以選擇堅持自己所想堅持的。

就像 per se 繼續堅持去用音樂表達、用音樂在這片土地留下自己的足印一樣。

記  者: Grace
助  理:Hugo
編  輯:Ball
攝  影:Felice
拍  攝:MJ / Niki / Ball
剪  接:MJ
鳴  謝:per se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script async src=”https://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js/adsbygoogle.js”></script>
<!– 橫 –>
<ins class=”adsbygoogle”
style=”display:block”
data-ad-client=”ca-pub-1579568966216788″
data-ad-slot=”2549779472″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script>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script>

Categories
All post 生活/文化

【Spark・撻著 五週年】
#WE_Stand #WE_Witness #WE_Ignite

「各位讀者,大家好,我哋係 Spark!」
不知不覺,Spark已經邁向第五年。由一開始打算只是做做社區故事,去到後來走出北區,跑跑又跌跌,令我們慢慢摸索到何謂「採訪」,如何了解受訪者的故事,聽過故事後又應如何呈現給讀者?相信這數年來的每個歷程都是不可或缺的。
這五年間,有成員由中學升上了大學,有成員步入社會工作,而香港亦在不停改變。或許會有灰心、有失望、有憤恨的時候,但我們希望透過每個故事,為留下來的人作一個記錄,繼續做我們當下還能做的事。
其實本來五週年只打算圍爐(拍條片激勵吓一眾成員),但說著說著就演變出這次的策劃,願以這三個默默在不同領域努力的人、的故事,為各位帶來一點點激勵(又或者是安慰,whatever!)。 謝謝各位,繼續努力。
 
 
 
Starring: Mandy / Susu
Text: Yan
Cine:Ball / Niki / MJ
Edit:Ball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script async src=”https://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js/adsbygoogle.js”></script>
<!– 橫 –>
<ins class=”adsbygoogle”
style=”display:block”
data-ad-client=”ca-pub-1579568966216788″
data-ad-slot=”2549779472″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script>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script>

Categories
All post 生活/文化

【 #spark專訪】
專訪上水爆谷創辦人陳梓峯

港式爆谷 講香港故事
戲院爆谷就食得多,你又有冇食過豉油味、芫荽味、奶醬多味爆谷呢?上水爆谷喺2022年由前任御太區區議員陳梓峰成立,專門調配適合香港人口味的爆谷配方。一齊睇吓呢個香港本土品牌嘅故事啦!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script async src=”https://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js/adsbygoogle.js”></script>
<!– 橫 –>
<ins class=”adsbygoogle”
style=”display:block”
data-ad-client=”ca-pub-1579568966216788″
data-ad-slot=”2549779472″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script>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script>

Categories
All post 最新 - 即時新聞 社區

【牠們與她】
清河邨嫦婆婆
與兩隻小狗的故事

有些人或會因成功申請公屋而棄養寵物,惟一名飼養兩狗的婆婆情願節衣縮食、公屋單位被扣除15分,每月仍額外支付1,500元租一間鐵皮屋予愛犬居住。

嫦婆婆居於上水清河邨,其丈夫於十多年前離世,兩名兒子均在中國內地居住,平日靠領取殘疾綜援及賣紙皮維生。她在2019年飼養了「QQ」和「財財」兩狗。婆婆分享遇到財財的經歷,「聖誕節我和QQ散步,聽到垃圾桶內有狗叫聲,牠(財財)奄奄一息,身上有很多蟲,我立刻脫下外套包住牠帶回家。」她將QQ和財財視為兒子,盡力照顧牠們。

自2003年爆發沙士疫症後,公屋實施「屋邨清潔扣分制度」,列明公屋住戶不得飼養狗隻。直至2016年,有動物保育團體與房屋署商討後獲署方正面回應,指公屋租戶只需註冊醫生證明,或可飼養一隻伴侶犬。

嫦婆婆成功將QQ申請為伴侶犬後亦嘗試為財財申請,但職員向她表示「你只能隨便選一隻」,她當時立刻拒絕。婆婆如常攜兩狗外出,一起執紙皮幫補生計,房署則為此扣除其公屋分數,於去年年底共扣除15分。房署曾派職員到婆婆家,她知道後大為緊張,拿起家中的木棒作勢趕走職員,其中一名職員沿樓梯離開時絆倒。「兩日後,醫院姑娘話想嚟我屋企睇我兩隻狗,話未見過,好得意…」嫦婆婆便答應,怎料姑娘身後有近十名政府人員同行上門,說要帶她到北區醫院檢查,甚至門外有警員、消防員及救護員到場。到達醫院後,有兩名職員要她交出鎖匙,將家中兩狗接至阿棍屋,婆婆則被要求在大埔醫院精神科住院兩個月。她指,住院期間有職員到醫院要她簽署文件棄養狗隻,表示若她不願意簽署便不能離開醫院,故她為見兩愛犬一面只能妥協。

出院後因失去兩狗主人的身份,嫦婆婆曾打算自殺,但想到QQ和財財沒有人照顧後,她便打消了這念頭。她向相關部門表示希望領回兩狗,職員指她不合資格,但她能找朋友代領。及後,婆婆找到一名鄉里幫忙,但完事後需付報酬三千元,她無奈答應,只能從傷殘津貼的四千元中抽出。其後,她租了一間鐵皮屋讓QQ和財財休息,晚上回清河邨洗澡後便會回鐵皮屋陪伴兩愛犬。她表示,即使生活受到不少限制,只要能和兩愛犬一同生活便很值得,她只盼能和牠們倆一起到老。

數星期前,婆婆拾回的紙皮被人刻意縱火。她向記者展示當日的影片,只聽見婆婆哽咽地說:「幸好牠們(QQ和財財)沒有事。」除了紙皮外,她的個人物品亦遭波及,包括日常衣物、鞋、狗車等。

問及現時需要,婆婆表示希望能找到蚊帳、風扇、寵物用剃毛機等日常用品。曾有街坊了解其苦況後介紹她租住一間環境較好的小木屋,她十分感激,但單靠每月的傷殘津貼及賣紙皮收入仍十分緊絀,婆婆擔心未能應付。

訪 / 攝 / 美術:YCY
撰:YAN     編:Ball     

#sparkyouthmedia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script async src=”https://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js/adsbygoogle.js”></script>
<!– 橫 –>
<ins class=”adsbygoogle”
style=”display:block”
data-ad-client=”ca-pub-1579568966216788″
data-ad-slot=”2549779472″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script>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script>

Categories
All post 最新 - 即時新聞 生活/文化

【試當真NTR熱】
咩係NFT?
同Bitcoin有咩分別?

2021年NFT 引起咗一波熱潮,藝術家 Beeple(本名Mike Winkelmann)10 秒短片《Crossroads》嘅NFT喺舊年年頭以 660 萬美元成交。之後,Twitter 創辦人Jack Dorsey 嘅第一篇推文「just setting up my twttr」亦都以290 萬美元賣出。NFT 究竟只不過係巨大嘅投資泡沫抑或真係物有所值?

首先我哋要知道咩係NFT先。NFT 又稱 Non-Fungible Token (不可替代的代幣) , NFT 如同中文譯名,每一粒NFT 都係獨特嘅。NFT同比特幣、以太幣等虛擬貨幣一樣依靠區塊鏈進行交易。每一粒Bitcoin 嘅價值都係一樣(截至26日晚九點半:HKD$315,573.91 ),但NFT嘅價值就係由NFT創造者所定。所以其實我哋可以視NFT為藝術品,如果有人欣賞嗰個NFT 咁自然會有買賣。

如果我哋想把握呢個趨勢加入NFT,有咩風險要留意? NFT 究竟對創作者有啲咩影響?

投資或創造NFT

如果我哋要投資或創造NFT, 首先我哋要了解NFT嘅交易平台。 全球最大嘅NFT 交易平台係Opensea,佢是一個綜合型NFT交易所,同其它交易所唔同嘅係,Opensea擁有豐富嘅NFT種類,無論係遊戲、影音、定係網域名稱,都可以喺Opensea上面搵到。咁我哋可以點樣喺 Opensea 製造NFT 呢?其實好簡單,打開Opensea 之後我哋點擊create ,如果你已經擁有軟件加密貨幣錢包,咁你就可以係Opensea 加入你個錢包;如果冇就要自己整返個(比較出名嘅軟件加密貨幣錢包有MetaMask)。

當你成功加入咗個錢包喺opensea 之後,你就可以將自己創作嘅圖、音樂、影片等轉成NFT。如果你嘅NFT 有特別嘅元素,你可以加插TAG ,令其他人搜尋NFT 時更容易發掘到你嘅NFT。

雖然mint NFT唔洗畀錢,不過如果你想有人買你嘅NFT 就要先用軟件加密貨幣錢包畀Gasfee (油費 )先可以推 NFT出 market 㗎!Gasfee 主要係用以太幣付款,而以太幣嘅定價係浮動嘅。所以,如果你考慮整NFT ,要清楚明白當中嘅風險。

❇️NFT點幫到創作者?

話雖如此,NFT 長遠嚟講有可能為創作者帶來被動收入。因為當第一個買家賣出創作者嘅NFT 畀其他人時,創作者都可以獲得一定百分比嘅分潤。而如果粉絲買入創作者嘅NFT ,當中嘅錢會100% 去返創作者度,創作者就可以透過NFT 直接得到粉絲嘅經濟支持。

NTR:試當真的NFT

NFT 為創作者帶嚟更好嘅機遇同自由度。以「 試當真」為例子, 雖然佢哋一早已經有YouTube 會員制嘅方法去獲得觀眾嘅經濟支持,不過當中嘅會員費有部分會被YouTube 收取作平台費用。因此,佢哋決定進入NFT 嘅世界,希望更直接獲得觀眾支持。試當真嘅NFT Project 名為NTR(Next Trial Run),持有NTR 嘅人會有四大福利,當中包括到戲院觀賞每月精選影片「謝票場」同演員交流、可以優先購得舞台劇VIP 門票、可參與「藝員訓練班」選秀工作、以及可以喺電影留下名字同埋出席獨家首映禮。

NTR今日(26日)中午已經截止認購,一共售出2,692個,以每張0.2以太幣售價計算,估計NTR已經為試當真籌得超過一千二百萬。可見NFT 係一個難得嘅機遇為,創作者帶來最直接嘅支持。

#NFT #NTR #試當真 #唔好心邪
#sparkyouthmedia

撰:Matthew     編:Ball     美術:WWS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script async src=”https://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js/adsbygoogle.js”></script>
<!– 橫 –>
<ins class=”adsbygoogle”
style=”display:block”
data-ad-client=”ca-pub-1579568966216788″
data-ad-slot=”2549779472″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script>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script>

Categories
All post 人物專訪 最新 - 即時新聞

【中學生唱《記憶棉》破四十萬點擊】
專訪Apple Juice的歌唱歷程

一月上旬,鄧顯中學一名中四學生Apple(化名)於去年十二月的Music Contest中演唱歌手 MC張天賦的《記憶棉》的比賽影片被上載至YouTube,在短短幾日間已獲四十萬觀看次數,Apple因此成為了「網絡紅人」。

起初唱歌影片被上載至YouTube的時候,Apple 毫不知情,直到她的朋友告訴她,她才得知自己的影片在網上瘋傳。對四十萬的觀看次數,Apple感到受寵若驚,因為這數字遠遠超乎她的想像。Apple指網民的支持和鼓勵令她堅定了自己對唱歌的熱誠與熱愛,更啟發她其後在Instagram建立屬於自己的音樂平台,期盼在網絡平台上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熱衷於唱歌的朋友,互相交流唱歌心得彼此學習。

【Apple的唱歌之路】

Apple 的哥哥和爸爸都熱愛唱歌, 在家人的薰陶下她亦發現自己都喜歡唱歌。雖然Apple並未正式學過唱歌 —- 她的「老師」就是手機唱歌程式和演出經驗。

Apple 指投入情感是唱歌的必要條件, 她參與的音樂劇的老師曾經對她說:「感性帶動音樂」,對於要唱好一首歌,Apple認為技巧並不能以偏蓋全,反而唱歌時投入感情並享受唱歌才為要緊,

「即使唱歌的技巧再好,但是沒有感情是不能帶動聽眾產生共鳴。」

她述說在唱「記憶棉」時會感到非常擔憂、緊張、害怕,會被舞台的燈光和台下觀眾影響,在唱歌的時候更投入不到;不過她後來專注在旋律以及音色就能進入歌曲世界中,把歌曲演繹得更有感情。Apple覺得歌聲能夠代替言語表達她的情緒,而她認為MC的聲線非常有感染力,因此渴望自己都可以像MC一樣,用聲線感染觀眾。

【下定決心】

「人生只得一次。如果做唔到自己開心嘅事物我會感到後悔。」

Apple 經過這一次比賽確立自己要追尋夢想。因此Apple的夢想是成為歌手,「依家學緊吉他,如果疫情好咗可能會試吓 busking儲經驗。」Apple又指家人本來對她的夢想是「No comment」,但自從經過YouTube爆紅事件後,屋企人對其夢想有改觀,明言會支持她追夢。

Apple Juice IG
YouTube Channel

訪、撰、圖 / Hoyi
編/Mandy Hilary

#Applejuice
#唱歌經歷 #夢想之路
#人物專訪
#sparkyouthmedia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script async src=”https://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js/adsbygoogle.js”></script>
<!– 橫 –>
<ins class=”adsbygoogle”
style=”display:block”
data-ad-client=”ca-pub-1579568966216788″
data-ad-slot=”2549779472″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script>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script>

Categories
All post 人物專訪 最新 - 即時新聞

【唔只整Quiz 仲識自創語言😮】
地理達人挑戰作者
翊少的狂人日記

近日網上瘋傳地理達人挑戰,不少港人挑戰過後都覺得崩潰,表示「唔L識」。 原來這份令人瘋狂的測驗是由本地創作者翊少所創立,「其實我自己都唔係題題識,尤其最後尾嗰幾個section,啲人話做到崩潰,其實你畀返我做,我都係崩潰。」

🔰與朋友聊天 偶然創作地理測驗

一次, 翊少拿著地圖與地理迷朋友傾談時,突然想考考朋友,並問其關於香港樓盤的問題,朋友覺得這個遊戲頗有趣,於是翊少就設立了這Google Form 給朋友圈子挑戰。當初,問卷只是用個人Facebook帳戶發放,但參與人數不斷攀升,遂以其Facebook專頁發放給大眾參與。意外地,目前地理達人挑戰超過30萬人參與。對這個天文數字,翊少感到「恐怖」,他表示沒有想過會有這麼多香港人會做,他驚訝道:「最近好多__達人挑戰陸續出現,感覺我好似帶咗一個新潮流出嚟,純粹係一個意外,自己冇諗過呢樣嘢,而帶出呢個新潮流,我係完全冇諗過點樣反應,冇心理準備。」而挑戰的平均分數是三至四百分左右(滿分是一千),可見此挑戰難度極高,翊少解釋:「點解前面淺到好似侮辱智商,後面嗰啲深到好似侮辱人類,其實我係想cover返路癡都玩得掂,又想睇下大師級程度嘅人,大師到咩程度。始終天外有天,所以我就出啲自己都唔識嘅嘢,睇下最犀利嘅人嘅極限到底喺邊度。」

因此,翊少用了三天,翻閱紙本地圖、維基百科、歷史書以整理這一份挑戰。他更笑言:「其實我都唔係題題識,尤其最後尾嗰幾個section,啲人話做到崩潰,其實你畀返我做,我都係崩潰。」翊少指在出題之前,他只知道有座大厦叫香港大厦,其他三個選項都是翻閱地圖索引而得知。「我就係到諗,其實香港會唔會有其他地方都係叫香港XX,跟住就睇紙本地圖啲索引,睇下香港字頭有冇啲咩啦,跟住就整咗四個答案出來啦,如果你問返我嗰啲,其實我自己都應該唔會記得。」

🔰四歲鐘情地理 至今仍堅持使用紙本地圖

從對答中,大概都可以猜想到翊少都是一個地理迷。他指自己從四、五歲就喜歡拿著紙本地圖外出,久而久之就成了用地圖去認識不同地方的習慣:「嗰時仲未有Google Map,真係好習慣攞住本地圖周街走。」翊少更分享一次有趣的旅遊經歷,「試過同朋友去日本,日本都有紙本地圖,就攞住紙本地圖去,最後好似個『地膽』咁,我明明未去過,但我反而可以好熟路咁帶佢哋由難波站啲地底鑽返出來,佢地以為我喺度住,但其實我跟住本地圖行㗎咋。」

翊少鍾情於紙本地圖的原因,全因紙本地圖比Google更加有系統和仔細 :「Google Map 好方便,好有目的性,你直接search你想要嘅目的地佢即刻話畀你聽係邊,唔洗慢慢揭開;但電話螢幕細,Google Map zoom in 就淨係睇到微觀,商場有咩舖頭。 想睇下周圍有啲咩,又要zoom out,但亦因此可能miss咗幾棟大厦同街道。相反紙本地圖嘅排版會比較統一,容易睇到呢座大厦附近有啲咩設施同其他大厦;而且 Google Map係成個地球㗎嘛,周圍碌就太隨機,難以有direction,好難突然間想random地睇一個地方係咩樣。紙本地圖就係一頁慈雲山、一頁將軍澳,將地方嘅特色帶出。」

🔰自創語言和動畫人物 由「貪得意」開始

自中學開始,翊少開始自創「翊天語」和動畫人物。翊少自小喜歡畫畫,在中五、中六時學習日語,於是就想到「如果將中文字轉做唔同語言去諗會點呢?如果跟語言學的方式會唔會創到一種語言出嚟呢?」而他的創作就是將兩樣想法合併。於是,他便嘗試根據所擁有的語言知識,嘗試為「翊天語」寫文法、創詞彙,建立字典,甚至以該語言作為背景,建立一套世界觀,以動畫的形式展示出來。

🔰為興趣返兩份兼職

翊少都表示其實在香港畫畫「好難有出路」,他有想過做同人誌,但是因為畫功一般、競爭又大,所以他過去有好多年都無畫動畫放上YouTube,直到今年才重新開始。「齋畫圖都無咩人睇,啲畫功唔係話好專業嘅時侯,咁不如試下整返影片放YouTube,貪Youtube免費又係容易access到嘅網站,會多啲人留意到,不過我都無諗過要靠呢樣嘢搵好多錢嘅。」

翊少笑言最深刻的創作經歷就是地理挑戰,「而家呢件事最深刻,以前嗰啲即刻變得濕濕粹,自從呢件事發生後,好似洗咗以前啲記憶咁,覺得以前嘅嘢無發生過咁。」雖然設立不同的題目庫頗為有趣,不過翊少仍是心繫創作,甚至為兼顧興趣,寧返兩份兼職。

 

「我本身又唔係真係想做呢樣嘢,再整地理quiz又違背咗我當初想開呢個page嘅目的。若成嗰page變做專門測試,又好似好奇怪。我都會想自己嘅創作有人睇,因為自己都會開心啲。依家畫完再加埋用Premiere去剪輯動畫,一定更加花時間同埋心機。依家返緊兩份Part Time,時間都鬆動可以做自己嘢。 如果真係講計劃,我本身諗住今年個動畫會畫到八集。」

 

訪:Hilary Mandy
撰:Hilary
美術:Mandy
編輯:Ball

#sparkyouthmedia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script async src=”https://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js/adsbygoogle.js”></script>
<!– 橫 –>
<ins class=”adsbygoogle”
style=”display:block”
data-ad-client=”ca-pub-1579568966216788″
data-ad-slot=”2549779472″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script>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script>

Categories
All post 人物專訪 最新 - 即時新聞

【 離_留_香港 (二) 】
大專生自組社區義補興趣班

「有啲人可能有資源離開呢個咁壓逼嘅地方,但係社會上總有班人冇能力離開,咁(到時)有冇人幫佢哋呢?」
疫情下好多在職家長都需要 Work form home。但「暑假」突然提早殺到,喺應付工作嘅同時仲要照顧住冇得落街放電嘅仔女,真係有苦自己知…… 呢個矛盾喺基層家庭入而更加大,可能佢哋冇得在家工作,甚或是需要放無薪假,經濟開支同個人情緒都承受住巨大壓力。
 
Cakey、Leo 同阿 Yi 幾位大專生一年前睇到社區有呢個需要,決定喺自己教會搵咗一班有相同理念嘅朋友,組成咗 翊‧光 Guide x Light 。希望為社區入面有需要嘅家庭提供到支援,減輕家長壓力;同時希望小朋友無論家境、「起跑線」係點樣,都有參加到自己鍾意嘅興趣班嘅權利。
 
 

當所有家長都投放最好資源喺小朋友身上,為求佢哋可以「贏在起跑線」,咁缺乏資源嘅小朋友係咪又注定「輸在起跑線」?

「我哋眼中從來冇贏在起跑線,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獨特嘅才能,翊光只係一個空間,提供機會畀每一個小朋友發掘自己嘅潛能。」

翊光嘅一班大專生,看見社區上不同需要,就決定自組社區義補興趣班。由起初嘅義補、籃球班,再去到畫畫班、Phonics班、跳舞班……嘗試透過自己小小力量,幫助社區上有需要嘅家庭。

「見住好多人走嘅時候,我哋就要留囉,我哋就要做囉。」
 
訪 問:Ball
拍 攝:Andrew Ball Mark
剪 接:Ball
字 幕:Susu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script async src=”https://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js/adsbygoogle.js”></script>
<!– 橫 –>
<ins class=”adsbygoogle”
style=”display:block”
data-ad-client=”ca-pub-1579568966216788″
data-ad-slot=”2549779472″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script>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script>

Categories
All post 人物專訪 最新 - 即時新聞

【離_留_香港 (一)】
導演伍嘉良 – 在異地繼續講香港故事

2021年9月,金像獎最佳電影《十年》導演暨策劃人伍嘉良於 Facebook 發文,指自己已經身處英國,一切安好。當友人紛紛留言向嘉良表達關心,他卻回應「生活資訊熟到可以做 Youtuber 」。

伍嘉良曾創作社區紀錄片《趁還有墟》,紀錄上水、粉嶺、天水圍及深水埗四個墟市的人情小故事。2016年,其策劃及參與執導其中一個單元的《十年》奪得2016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2019年,他加入了壹傳媒旗下短片創作平台《一丁目》,擔任短片監製,奈何平台只營運了不足一年便解散。2020年8月,壹傳媒大樓首次被警方進入搜查;那時香港國安法立法生效剛一個月。

嘉良的Facebook帖文,公開他已身處英國,一切安好。

「簡單地好」

嘉良早在 Facebook 公佈消息前的一年多抵達英國。他表示,自己的情況不像一般的移民,離開香港前未有作甚麼計劃、住宿、工作均沒有很好的安排,「都幾趕,冇諗太長遠⋯⋯工作上做到自己熟悉嘅範疇係最理想,但其實都係見步行步,遇到咩諗到咩就試咗先。」抵英的大半年頭,嘉良一直保持低調,讓自己慢慢適應。

適應當地的天氣和語言溝通會是最大問題?「覺得香港(天氣)仲大鑊啦」嘉良雖聽過很多人說英國天氣又濕又凍,但現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適應,「比起熱,我寧願揀凍。」

語言上,嘉良說過往在香港較少用英語溝通,讀書時「又唔係咁叻」,當地人仍會接受他這種「一般的英文」。他指,因為歷史上英國已經習慣有不同國家的人來英,故他們會尊重不同人的語言文化,所以對於自己講英文也沒有太大壓力,「講反而唔係問題,有時係聽唔明」,笑稱「要袋定啲『Great』、『So Nice』、『Brilliant 』」等的簡單英文,「扮明」時用作禮貌回應,總算能夠溝通。

他直言,生活上「如果好多要求嘅人實有好多嘢可以挑剔」,但自己是一個相對簡單的人,很滿足這種「簡單地好」的生活。

伍嘉良(圖中)舊年11月於曼城參與放映會。(受訪者提供相片)

打算做Uber司機

「一開頭真係預咗揸Uber。」嘉良說。英國與香港的稅制不同,令當地的職業無分貴賤,從事不同工作的人均能維持生活水平,甚至是貨車司機,一個的薪金也能達六、七萬港元,只要願意做就可以足夠支持生活,「差在你嘅興趣⋯⋯概念上要彈性啲,可能一路做一路 Explore,就容易啲選擇到自己要做嘅嘢」

嘉良抵英初期,英國疫情嚴重。2021年前半年仍一直實施封閉管理,直至7月19日,當局宣佈全面解封。在很多地方 Lockdown 的情況下,「要諗有啲咩可以盡量 Work from Home」,他只能在新居,繼續剪接在港未完成的電影主題曲MV工作。

及後,有團隊聯絡上他,邀請他為樂隊話梅鹿的新歌《位所》接拍MV及攝製MV相關人物的紀錄短片系列。他找了四個不同國藉的攝影師合作,以錄像記錄了四個異鄉人在英國的故事,讓他能夠再次投入時間創作。

最後有沒有揸 Uber ? 「冇啊,或者遲啲搞完電影節啦~ 」

成功重操故業

嘉良抵英的消息傳出,多了人知道他身處英國,便開始參與了一些講座和分享會,自己亦舉辦社區放映活動,「無論係《十年》定還是之前嘅《趁還有墟》紀錄片,覺得可以同觀眾討論、交流係好有意思,過往喺香港都好鍾意做,所以嚟到呢邊都繼續做。」

筆者曾在香港協辦社區放映。在熟悉的香港籌辦都已經不易,他卻在一個陌生地方重新開始,「喺香港範圍容易掌握,但英國範圍很大,去一個地方可能已經要二日一夜,好似去咗轉台灣咁。」

「唔知道地方、放映模式、關係網係點,好多都要重新建立。」嘉良一步步累積了經驗,就變成了現在的電影節模式。

(受訪者提供相片)

「香港值得在英國擁有一個電影節。」

嘉良表示,他與另一個策展人黃靜籌辦電影節是希望集中將一些應被注視的電影呈現予觀眾。他認為電影是最合適的媒介,能夠與當地觀眾說多一些關於香港的故事,又能提醒當地港人對自己的身份認同。他說,「這是在延續一種文化、文化薈萃,與海外觀眾交流的同時,他們亦會關心香港的現況。」

第一屆英國《香港電影節》以「斷裂與重生」為主題。嘉良指,「斷裂」是一種狀態–新香港與舊香港的斷裂。不論文化和身份認同,甚至是家庭關係和人與人之間信任的斷裂,香港人流散異地,均與舊有的一切「斷裂」。

隨著香港的創作自由逐漸受到箝制,本地創作者面臨自我審查。嘉良認為電影的本質是自由,自由於創作,若失去創作空間,有一種聲音就會失去。但正正在壞到極處的時刻,這便是「重生」之處。他指,以往在最壞的年代或之後,往往會出現一些優秀的電影,能夠突破框架創造出「未知的生命力」,這種未知對香港的離散是一種力量。

故兩位策展人以「斷裂與重生」作首次英國《香港電影節》的主題,盼能透過電影中每個香港故事,引起身在異地的港人共鳴,反思自己的身份和文化,繼而「重生」。

香港電影節(英國)海報

不是社運片電影節,「都唔係好多啫!」

電影節將放映共16部電影,除《時代革命》和《理大圍城》外,更有探討香港本土議題的紀錄片《香港本色》。在港區《國安法》及加入政治審查的《電影檢查條例》的逼迫下,當中與香港社會運動相關的電影,在香港上畫的機會渺茫。

當中也有政治色彩較淡的電影,題材有關香港香港露宿者議題的《濁水漂流》和《橋風輕輕吹我臉》、講述移民故事的紀錄片《家庭團聚》,以及陳果導演「九七三步曲」中的經典作品《香港製造》4K修復版等。

在這時代,創作的空間尤其可貴。「社運片都係三四部…都唔係好多啫!」嘉良指,一些與抗爭有關、被稱作「社運片」的紀錄片和電影在香港不能公映,但正常的電影節是不用考慮那麼多,「正常電影就可以上映,只是在某些地方成了禁片。我們沒有刻意選擇被禁播的電影,純粹回復正常,正常地觀看正常的電影。」覺得有代表性、值得欣賞、有觀眾群的電影,就會被揀選。

香港電影節(英國)節目名單

你我是共同體

時代當下,香港人面對得最多的,是離別。

嘉良表示,去留並不是最重要,

「無論是離開,抑或留下來,大家的狀態均是『共同體』。我們要提醒自己、做好自己,由自己做起,慢慢一步一步走下去。」

伍嘉良導演 /《十年》導演暨策劃人 / 《香港電影節(英國)》策展人

Hong Kong Film Festival UK Facebook 專頁
▶️ www.facebook.com/HKFF.UK/

訪、撰:Yan / Ball
美   術:Ball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sparkyouthmedia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