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All post 人物專訪 最新 - 即時新聞 社區

【#WE_Ignite | PUZSOUL】
大專生搞地區社關:
建立共善係成個社區都可以感受到
五週年專題第二回

北區除了 Spark ,還有另一隊同樣由學生組成的「Puzsoul」, 他們的 Instagram 內容多元,圖片設計亦相當吸引,使我們深感興趣。當我們透過 Instagram 邀請他們成為我們五週年系列受訪者時,他們對此竟然比我們更興奮,「我哋係受你哋影響㗎!」

【Puzzle + Soul = Puzsoul】

Puzsoul 是一班由高中至大專初職的「北區小伙子」組成的社會關懷義工隊。團隊於2021年平安夜正式成立, 名字由Puzzle 和 Soul 兩個英文字組成,意思是團隊與社區都是由不同背景的人拉湊而成,同時他們亦重視人的心靈。在 Instagram 的簡介上,他們以「在地」、「伙伴」、「靈性」、「迷離」、「拼砌」、「多樣」和「探索」七個詞語形容Puzsoul;Logo 則是一個人面樣子的七巧板,「希望向觀眾傳遞社區係由唔同人一齊建構嘅訊息。」Puzsoul 創辦人 Howard 解釋。

究竟這班「北區小伙子」為甚麼會萌生關懷社區這個想法?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建立共善】

Howard 表示自己是一名基督徒,相信信仰價值能夠在社區建立「共善」,「共善係可以感染成個社區。」他們希望透過自己先行出一小步,令大家都相信社區會因為每個人的一小步而一同變得更好。在團隊共同的探索下,發現在社交平台的留言以及與公眾的交流是建立彼此共善的好方法,所以希望Puzsoul能夠成為其中一個平台,「堅持就係縱然大環境失望,但仍然著眼喺小事上,咁一於試下啦!」

「情感係最可以牽動彼此嘅關係。」隊員 Rachel 認為,參與 Puzsoul 的重點在於與觀眾一齊同行,希望用第一身的身份,了解區內需要,「 希望 Puzsoul 提供到一個冇既定立場嘅平台,畀大家一齊「圍爐」、互相交流。」另一位成員 Ada 則希望每個人都可以行多一步,「好多時候事情唔係靠一個人可以做到,但每人嘅一步已經係好好嘅努力。」

這班年輕人的熱誠,證明正在這個社區當中推動一些美善。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著眼於北區】

Howard 表示,一開始建立 Puzsoul 時一度感到迷惘,「覺得社區太多嘢可以做,團隊方向都太過散,唔能夠聚焦。」同時間, Puzsoul 團隊大本營位於北區,成員大多都居於北居區區內,所以他們決定暫時以北區作為關注點,先關注自己所生活的社區。 Rachel:「嗰時經過一番探索之後,發現原來大家嘅目標都係想做北區,係因為大家都好鍾意北區,同埋自己生活社區嘅人事物。同時都好想同北區人建立返關係,凝聚人情味。」

Puzsoul 曾於區內拍攝街訪。(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共善同時 仍著眼發揮微小力量】

談到最令團隊成員深刻的活動,他們均提到2021年平安夜於粉嶺火車站天橋擺街站、設立「心靈垃圾桶」活動。當時他們希望透過「垃圾桶」,讓街坊能鼓起勇氣分享自己內心的感受,同時亦能成為身邊人的「垃圾桶」,「近年嘅環境壓抑,大家似乎好難搵到心靈嘅出口。既然搵唔到嘅時候,就叫佢哋(團隊)試下做啦。希望由佢哋做出第一步。」從而讓身邊人都慢慢地改變自己、開放自己。

除了心靈垃圾桶外,Puzsoul 亦會根據當下社會熱論議題去構思新計劃。Puzsoul曾經以街訪形式,訪問北區居民對於水貨客的反應,以及北區人對北區的刻板印象等,此外亦有提及不同心理健康情況的知識等等,內容相當多元化。談及未來方向,Howard 表示希望未來能夠讓北區人、甚至係新來港人士認識北區「係一個點樣嘅存在」,「特別係一啲不為人知嘅事。」他們計劃第一站會先到皇后山邨擺街站,希望接觸一班入住北區不久的街坊,向他們介紹北區特點,以及介紹區內有用資源,一齊探索北區。

【縱然面對難關 仍迎難而上踏出舒適圈】

團隊成員參與均為「義工」性質,沒有報酬,參與當中曾否感到無力? Rachel 表示迷離是每個人必經階段。但 Puzsoul 希望提供一個思考嘅空間,「畀大家知道呢個地方仍然有人願意同大家一齊同行,即使只係素未謀面嘅陌生人。正如Puzsoul嘅團隊一樣,縱然大家嚟自唔同背景、學校同埋就讀唔同學科,但正正因為大家嘅唔同而提供咗一個多樣性嘅平台,每一塊獨特嘅拼圖砌埋一齊就係一幅大圖畫。」「伙伴,講緊嘅係唔希望高高在上。而係大家都係以一個平等嘅心態去對待。」Ada認為 Puzsoul 這個社關團隊無分任何等級,就是真真正正與大家同行。

縱然 Puzsoul 大部份成員都只是仍然在學的大專生,也許他們都仍在探索自己人生,但他們仍勇於行出自己的 small step,令Puzsoul成為社區「心靈出口」,在時代下與大家並肩同行。當每人都「行出自己嘅small step」,影響已經可以很大。
盼望你和我,都可以持找到屬於自己的 small step。

「我哋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搵到自己嘅small step
一人行一步,其實都可以好有意義」
Ada & Rachel @ Puzsoul

記  者: Grace
助  理:Hugo
編  輯:Ball / 
Mandy 
拍  攝 / 剪
 接: Ball
鳴  謝:Puzsoul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script async src=”https://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js/adsbygoogle.js”></script>
<!– 橫 –>
<ins class=”adsbygoogle”
style=”display:block”
data-ad-client=”ca-pub-1579568966216788″
data-ad-slot=”2549779472″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script>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script>

Categories
All post 最新 - 即時新聞 社區

【牠們與她】
清河邨嫦婆婆
與兩隻小狗的故事

有些人或會因成功申請公屋而棄養寵物,惟一名飼養兩狗的婆婆情願節衣縮食、公屋單位被扣除15分,每月仍額外支付1,500元租一間鐵皮屋予愛犬居住。

嫦婆婆居於上水清河邨,其丈夫於十多年前離世,兩名兒子均在中國內地居住,平日靠領取殘疾綜援及賣紙皮維生。她在2019年飼養了「QQ」和「財財」兩狗。婆婆分享遇到財財的經歷,「聖誕節我和QQ散步,聽到垃圾桶內有狗叫聲,牠(財財)奄奄一息,身上有很多蟲,我立刻脫下外套包住牠帶回家。」她將QQ和財財視為兒子,盡力照顧牠們。

自2003年爆發沙士疫症後,公屋實施「屋邨清潔扣分制度」,列明公屋住戶不得飼養狗隻。直至2016年,有動物保育團體與房屋署商討後獲署方正面回應,指公屋租戶只需註冊醫生證明,或可飼養一隻伴侶犬。

嫦婆婆成功將QQ申請為伴侶犬後亦嘗試為財財申請,但職員向她表示「你只能隨便選一隻」,她當時立刻拒絕。婆婆如常攜兩狗外出,一起執紙皮幫補生計,房署則為此扣除其公屋分數,於去年年底共扣除15分。房署曾派職員到婆婆家,她知道後大為緊張,拿起家中的木棒作勢趕走職員,其中一名職員沿樓梯離開時絆倒。「兩日後,醫院姑娘話想嚟我屋企睇我兩隻狗,話未見過,好得意…」嫦婆婆便答應,怎料姑娘身後有近十名政府人員同行上門,說要帶她到北區醫院檢查,甚至門外有警員、消防員及救護員到場。到達醫院後,有兩名職員要她交出鎖匙,將家中兩狗接至阿棍屋,婆婆則被要求在大埔醫院精神科住院兩個月。她指,住院期間有職員到醫院要她簽署文件棄養狗隻,表示若她不願意簽署便不能離開醫院,故她為見兩愛犬一面只能妥協。

出院後因失去兩狗主人的身份,嫦婆婆曾打算自殺,但想到QQ和財財沒有人照顧後,她便打消了這念頭。她向相關部門表示希望領回兩狗,職員指她不合資格,但她能找朋友代領。及後,婆婆找到一名鄉里幫忙,但完事後需付報酬三千元,她無奈答應,只能從傷殘津貼的四千元中抽出。其後,她租了一間鐵皮屋讓QQ和財財休息,晚上回清河邨洗澡後便會回鐵皮屋陪伴兩愛犬。她表示,即使生活受到不少限制,只要能和兩愛犬一同生活便很值得,她只盼能和牠們倆一起到老。

數星期前,婆婆拾回的紙皮被人刻意縱火。她向記者展示當日的影片,只聽見婆婆哽咽地說:「幸好牠們(QQ和財財)沒有事。」除了紙皮外,她的個人物品亦遭波及,包括日常衣物、鞋、狗車等。

問及現時需要,婆婆表示希望能找到蚊帳、風扇、寵物用剃毛機等日常用品。曾有街坊了解其苦況後介紹她租住一間環境較好的小木屋,她十分感激,但單靠每月的傷殘津貼及賣紙皮收入仍十分緊絀,婆婆擔心未能應付。

訪 / 攝 / 美術:YCY
撰:YAN     編:Ball     

#sparkyouthmedia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script async src=”https://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js/adsbygoogle.js”></script>
<!– 橫 –>
<ins class=”adsbygoogle”
style=”display:block”
data-ad-client=”ca-pub-1579568966216788″
data-ad-slot=”2549779472″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script>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script>

Categories
All post 人物專訪 社區

【#石湖墟老店系列】(3/3)
美琪飽餅屋

你可曾在石湖墟走走逛逛,經過新成路一角時聞到遠處飄來的麵包香?

美琪飽餅屋老闆鄧先生在古洞村出生長大,在灣仔入行成為麵包學徒,後來回到上水自立門戶,二十八年來紮根本區,是不少街坊買早餐的首選。飽餅屋店面裝潢別樹一格,據老闆所言,自九三年開業以來便沒有再做裝修,目的就是希望保留風格懷舊的店面,為店舖點綴陣陣懷舊風情之餘更添特色。

翻閱網上資料不難發現飽餅屋的社區服務經歷豐富,過往幾年持續參與愛心麵包的派發,讓區內老人家在特定時段免費到店取麵包——那些絕對不是殘次品,而是新鮮出爐的飽點;平素偶有區內的小朋友買麵包帶不夠錢,飽餅屋都會讓他們先拿麵包走,家長經過再來付錢。鄧生坦言經營飽餅屋多年,子女長大逐漸接手後多出許多時間參與社區服務,回饋社區,看見有需要的人得到幫助,滿足感令內心變得更踏實堅定。「助人為樂」雖是老生常談,但在這個人利益掛帥的煩囂都市內,真正能夠實踐這四字的人可謂少之又少,而飽餅屋貼地近人的經營方式,為它吸引無數回頭客。「有啲街坊就算唔再住喺石湖墟,星期六日都會特登入黎食我地嘅麵包。」鄧生說,甚至有移民外國的街坊回來時,都會特意走一趟,品嚐這濃濃的人情味。

二十八年的經營有風有浪,麵包店最艱難的時期是舊街市搬遷那段日子,那時候人流銳減,生意額粗略估計也損失了六成,「嗰陣真係有諗住執笠㗎,不過最後都係選擇繼續做落去。」過往經歷過百般磨練,武漢肺炎自然不能輕易撼動它。鄧生與業主交好多年,店舖的租金本就是人情價,所以對比起最難捱的時光,這次的生意受的影響不大,只是減少了兩三成,多年累積下來的好口碑就是飽餅屋最紮實的根基,使它在百業蕭條中仍能繼續站立,為街坊輸送源源不斷的好滋味。


被問到店舖的發展,鄧生說現在的小規模便足矣,未來店舖將交由子女接手,自己則會繼續投身社區服務,幫助更多區內弱勢社群。生於斯長於斯,鄧生從未忘記自己的根在何處,一直渴求為有需要的群體付出更多,店舖其實沒有什麼經營秘方,用心待客就是飽餅屋揚名墟內這算式的題解。「我地嘅麵包一定要食得飽人。」鄧生如此道。

訪:Grace / susu / Yilie
撰:Yilie  

#石湖墟老店系列 #美琪飽餅屋

#sparkyouthmedia

 

熱門文章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Categories
All post 人物專訪 社區

【#石湖墟老店系列】(2/3)
張秋記涼茶檔

張秋記涼茶檔坐落新祥街一隅,店面沒有招牌和裝飾,老闆娘坐在一把小膠凳上,等客人來就從壺內斟出涼茶,涼茶只有三款——祛濕茶、菊花茶和廿四味。三種茶,一張凳,一個人,涼茶檔在這稍有失神便錯過的小角落裡迎來數不盡的朝暮。

原店主張婆婆已近古稀,早年不慎在煲涼茶時被石油氣所傷,又受腦退化症所擾,便退下經營前線,由兩位女兒玉妹和秀芬經營涼茶檔。姐姐玉妹主力負責幕後工作:準備材料、熬茶均由她一手包辦;妹妹秀芬則負責日常的營運。秀芬婆婆說,媽媽現在仍想親自落店打點,但家人見她年紀大身上又有傷,便勸阻她再操勞店務。

由街檔輾轉多年遷至現址,涼茶檔可謂歷盡千帆。秀芬婆婆憶述舊日光景眼中尚有笑意流淌,「你地知唔知咩係天文台啊?」婆婆笑問。往日檔口就在行樂戲院附近擺賣,街坊鄰里看完戲後都會到此買杯涼茶解渴,當時「走鬼」風氣盛行,墟內有不少和茶檔相似的小販靠著小生意維生。為了免於食環署驅趕及罰款,不少街坊有空時自發幫忙「睇水」,若聞食環將到就會口耳相傳互相通知檔口離開,當中也曾鬧出不少笑話。婆婆笑說最為難忘的,莫過於警察把坐在樓道「睇水」的街訪錯認為色情行業的工作者,錯將他們驅趕,後來知道只是普通街坊後便由其活動,提起這段往昔,秀芬婆婆也不禁啞然失笑。

婆婆直言相較零三年沙士,武漢肺炎對涼茶檔的創傷更大。疫情持續一年多,香港人變得更注重日常的衛生習慣。現在大部分客人都會選擇買樽裝的涼茶,付款後就匆匆離去,往日客人行街感熱便買杯涼茶喝,客人駐足店前喝涼茶的熱鬧景象不再,偶然會有街坊買杯涼茶,停下來邊喝和老闆娘寒暄幾句,那些鮮活而充滿著煙火氣息的光景被武肺淘洗殆盡,再不復見。老闆娘坦言涼茶檔前景未明,家中後輩沒有繼承衣缽之意,幾位老人家只是「做得一日得一日」,將來若支撐不下去,涼茶檔恐怕也要隨時代洪流消失於這煩囂墟市中。

立足於石湖墟多年,涼茶檔在街坊鄰里心目中的份量不言而喻,過往不少移民到外國的舊街坊每逢回港都會專程走到涼茶檔,一品熟悉的風味。採訪途中不斷有街坊光顧,其中有位熟客老伯甫到,老闆娘便熟稔地問:「係咪要加鹽?」追問之後我們才知道涼茶加鹽會使其功效加倍,是老一輩常喝的隱藏配方;老闆娘又推薦將不同涼茶混合飲用,廿四味混菊花茶下火;祛濕茶混苦茶去濕去寒,同樣可以達致養生的效用。言談之間親嚐了杯祛濕茶,味道甘醇,對得起老闆娘所講每天清晨起床煲茶至天明的功夫。有麝自然香,何必當風立。沒有摻雜流水線生產的純粹滋味在須臾之間萬象更迭的時代裡難能可貴,涼茶檔立身墟市一甲子不被風沙揮霍,果然有其獨特之處。

訪:Grace / susu / Yilie
撰:Yilie

#石湖墟老店系列 #張秋記涼茶檔
#sparkyouthmedia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Categories
All post 人物專訪 社區

【#石湖墟老店系列】(1/3)
榮記玻璃舖

你知道這間在石湖墟唯一一間的玻璃舖嗎?

榮記玻璃鏡業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榮記從前位於佐敦嘉利大廈,但在1996年11月發生了一場五級大火,在此之後榮記便搬遷到上水。玻璃舖沒有特別的裝潢風格,只見一個個畫架、相架掛在當眼的地方,工作台則佔了店內接近一半位置,雖然空間頗少,但對於老闆來說已經足夠。老闆表示像榮記玻璃鏡業這些小店,通常都因為大公司的壟斷,所以生意流不出市面,所以通常會與傢俬店合作,做街坊生意,月入並不高,也不穩定,每月大概二萬至三萬不等。

榮記玻璃鏡業老闆18歲後便在別人的玻璃舖做雜工幫忙,他並沒有拜師學藝,只是在師父旁邊偷師,他表示,做玻璃行業需要天份,並加以練習,才能裁切出好玻璃。裁切玻璃易學難精,在分享的途中邀請我們親身體驗,老闆亦耐心教導我們各種技巧。經體驗後發現,裁切玻璃在發力點上,控制玻璃力的技巧、速度上,都十分困難,處處講究。正正因為這樣,老闆亦沒有請學徒,因為他認為這項技能很難教,學徒也難掌握。

店舖起初開業時,老闆會自己購買材料去製造完成品,但因成本逐漸上升,他決定使用入貨的方式去購入玻璃,以降低成本。另外,人們現在都會以網購的形式去購買玻璃製成品,手工玻璃行業也逐漸成為夕陽行業,再加上疫情,導致月入不穩,需視乎當月人流,在疫情之下勉強能維持生計。

老闆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他們學歷高,並加入了地產、會計等行業,收入也算穩定。老闆表示自己年紀大,現在正「半推半做」,不持續做會容易讓自己「老化」。被問到退休後打算如何處理玻璃舖,他說打算做到退休便把榮記玻璃舖結業,但如果能找到年輕一輩適當的繼承人,便會把玻璃舖讓出來經營,維持現狀。他說笑,經常叫女兒找個高大有力的男朋友去繼承店舖。



(訪問當天天氣炎熱,大家都汗流浹背,而老闆則解釋為甚麼不安裝冷氣,原來是因為玻璃會冷縮熱脹,考慮到這點,老闆工作多年來即使多炎熱,也都只吹着風扇解熱。)

 

訪:Grace / susu / lyh
撰:susu    

#石湖墟老店系列 #榮記玻璃
#sparkyouthmedia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Categories
All post 人物專訪 政治 最新 - 即時新聞 熱門 社區

【#拒絕宣誓】
專訪北區區議員海袁:
留低有留低嘅考慮,
但宣誓唔符合我嘅原則

北區(清河)區議員袁浩倫於早前宣布不會進行宣誓,其區議員職務於6月1日終止。在職一年半,袁指離開前夕會有不捨,感謝曾經在社會動盪之時,能夠與香港人同行。
 
面對區議員宣誓問題,他認為自己不能因政府突如其來的要求,而輕易妥協,遂選擇放棄區議員一職。但他亦表示理解其他同路人的想法,盼望大家在將來的路上平安。
 
袁浩倫於2019年參與區議會選舉,並於選舉中取得3944票,擊敗屬親政府派別、尋求第二度連任的藍偉良。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Categories
All post 最新 - 即時新聞 社區

【粉嶺第48區公屋配套惹爭議
何家園村民續反對】
「到時起好如果先發現規劃唔啱,
咁大家搬走咗咪好無辜?」

政府在近一個月內分別在蕉徑、橫洲及馬屎埔等非原居民村,以強行驅趕居民方式收地作日後發展。而粉嶺何家園亦即將面臨政府收地作興建粉嶺第48區公營房屋項目。當中的居民安置問題、交通配套以及社區配套問題,引來居民的質疑和強烈不滿。

今日上午,土木工程拓展署(土拓署)工程項目組組長杜琪鏗、土拓署顧問公司的兩位顧問、北區區議會主席暨皇后山區議員羅庭德,以及何家園村村民在和合石村公所舉行了居民大會,要求土拓署聆聽民意,重新規劃粉嶺第48區公屋項目。

在居民安置方面,地政處在公屋項目刊憲公眾諮詢的同一日便派員到何家園村進行土地凍結登記程序,並沒有吸納北區區議會及何家園村民對公屋項目調整方案的意見。而地政處職員也沒有向居民提及收地後會如何安置村民及補償方案,令村民十分擔心日後的住屋問題,因此要求政府應該「先安置,後清拆」。

在交通配套方面,北區對外的交通配套一直為人詬病。百和路、雞嶺迴旋處、吐露港公路經常擠塞。有村民指出近半年塘坑交匯處改道後,交通擠塞的問題越發嚴重,以致居民要提早出門,預留更多的乘車時間上班,極為不便。

在社區配套方面,粉嶺第48區公屋項目雖有小學校舍的規劃,卻沒有中學校舍的規劃。羅庭德議員質疑「咁小學畢業後,區內的小學生去邊度升學?」,土拓署杜琪鏗指出「可以跨區升學。」。另外,項目中小學的選址位於何家園村,而何家園村的地理位置偏僻,若日後未有足夠的適齡學童入讀,該小學將面臨成為廢校的危機。此舉不但浪費了社會資源,亦令何家園村村民作出了無謂的犧牲。

有見及此,區議員以及何家園村村民促請政府聆聽民意,重新規劃粉嶺第48區房屋項目發展計劃。
 
撰:Nessa  攝:Pjai

#粉嶺 #何家園
#第48區公營房屋項目
#sparkyouthmedia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Categories
All post 友好投稿 社區

【從古蹟看馬屎埔的人和事(2)】
邱家成員蘭姐訪問

4月初訪問蘭姐,未見其人,先見其花。60歲的她與花結下半生緣,其客家老房子被多款鮮花包圍著,紫色蝶豆花爬滿鐵絲網,深紅簕杜鵑隨風搖曳生姿,軟枝黃嬋鮮明奪目,經她悉心栽培,在陽光映照下欣欣向榮,跟她守護著的破舊石屋,成強烈對比。

蘭姐年輕時住在經歷過一次迫遷。她和丈夫邱先生都是客家人,先生祖籍沙頭角南涌。1960年代,港英政府開始興建船灣淡水湖,建設引水道時炸毁了邱氏祖屋,於是邱先生和家人換地到馬屎埔東村重建祖屋。他們的祖屋在1964年建成,一家4代住在3棟並列連成的房子,屋頂以黑瓦片鋪設,具客家建築特色。後來,邱氏於1971年在附近落成另一間房子,蘭姐在此房子長住至今,連同屋外數以千呎農地,自耕自足數十年。

客家婦女常予人刻苦耐勞的印象,蘭姐說,丈夫在外國工作,她是嫁到馬屎埔後,才開始學耕作,村民多務農,遇到想學的種植技巧,周圍問人便可,漸漸結識不少鄰居友好。

沒想到,人到中年,她的居所被納入粉嶺北新發展區的「地區焦點」,附近將會興建大型商場,在政府的發展規劃上,她從未被諮詢過,家門前的小路近月突然被封,青苗也未點,也沒有人通知她。第二次迫遷命運已成定局,她連月來難以入睡,近期皮膚更生蛇,紅腫帶水泡,要吃10多粒藥止痛。

她現居的屋所附近的土地已被推土機移平,蘭姐獨自面對遷拆日子,不禁回憶起從前由沙頭角搬到馬屎埔時的辛酸。她說:「以前我們一家花盡力氣,把老家的傢俬、衣櫃及嫁妝等等逐一搬到粉嶺馬屎埔,那些木櫃啊,碗啊、衣櫃啊,我無力再搬了!到時直接扔到垃圾站算了!」她不滿政府「從來沒有跟我傾過收地安排,一直都無答案,只有眼光光係度等」。

走進其客家老房子,內裡用木板間成兩層,質樸如時光倒流大半個世紀。上到二樓,存放著古老木衣櫃和紅色樟木櫃,她說這是長輩的嫁妝,估計有過百年歷史。打開木衣櫃,內有一枚標有「乾隆」字樣的銅錢、小銅鎖以及一個石球。她說石球是家婆以前做客家炒米餅時,用來壓平米餅的工具,銅鎖估計是明清年間流行的廣鎖,上方呈三角形、下方呈斜方形,古時大多以銅製成,而銅錢的背景她說不清楚,只說這木櫃封存已久,鋪滿塵埃。

房子明顯歷盡半世紀風雨,呈日久失修的險象:有好幾隻窗戶破爛了未有修緝,天花的防水膠層板如洋蔥般大片大片剝落,令人觸目驚心。她說不懂怎樣修緝破爛天花,只用幾枝短竹免強撐起剝落膠板,然而,雨季快到,雨水隨時危及房屋結構。

「呢兩三年政府不停派人來,看了好多次石屋狀況,3月尾上水果班(地政)高層又來,但沒有跟我談如何安置和賠償,只是一路拖,我恐怕這間屋會拖到變危樓,房子的估值或會進一步下降,到時不知可以住哪裡。」

(*讀者投稿文章)
作者:北區街坊 彭碧珊 梁俊彥

相片由作者提供

#馬屎埔 #古蹟 #客家
#讀者投稿 #sparkyouthmedia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Categories
All post 人物專訪 友好投稿 社區

【從古蹟看馬屎埔的人和事(1)】
馬屎埔與客家人在港歷史

偶爾發現馬屎埔村可能留存未評級古蹟,故聯絡在村內耕作的友人去看個究竟。因知道馬屎埔村內正面臨收地,古蹟命運或已成定局,趁村民與村落仍在,將一段馬屎埔村故事留下。

馬屎埔與聯和墟只一條馬路之隔,由村口信箱走入村內,走過士多與田邊館,路上有一棵由石崗菜園村移種的桂花樹,再行過一塊田,會見到一條用紙皮石寫上「寶安臺 」的小路,由此路走入去會經過幾間仍有村民居住的村屋,一路走到以往村民稱馬屎埔西村附近,在路盡頭會見到三間大屋,在不同位置上立於工地旁邊。

客家與現代混合建築 記載一段近代客家人家族史

在同一塊土地上三間大屋,屬原居於沙頭磺角南涌邱氏一家,邱家於六十年代,因受沙船灣淡水湖引水道工程影響而遷居當時以農民居多馬屎埔村,買地起屋定居至今,部份家庭成員於九十年代已移民英國,現在因新界東北發展計劃而再度面臨迫遷。

三間大屋外牆皆有水泥批盪,而外形各異,其中兩間能從外形辨認出與客家建築相關,在角落一間石屋,金字屋頂做用瓦片搭成,唯屋頂因失修已破落,而正大門上方有屋匾更用塗料上色,屋外圍設有水井、蕉林與農地,自成一閣。

 

另一間在村內農地旁邊,由三間屋連接並排而成,三間屋各設有大門及小型騎樓,在末瑞另設一間共用房間,與客家排屋外型相近,樓高兩層,門前有共用空地與水井。另外,從外牆剝落可見,房子是使用鋼筋水泥建成。

筆者不是古建築專家,難以定論邱氏兩間客家屋古蹟價值,客家建築在香港古蹟亦有不少,不過客家與現代混合建築,相信並不普遍,仍然值得注意,令筆者更感興趣的是邱氏一家客家身份與沙頭角、馬屎埔歷史間故事,是甚麼原因令這家客家人出現在馬屎埔?

客家人與邱氏

據中國歷史學者所指,客家人在古代是指一切客籍漢人,是一個戶籍概念,在香港近代史裡,客家人遷往香港是始於清朝在遷界令廢除後,對香港鄉村恢復進度有感不足所推行招墾政策(時為1684年)。

客家人南遷新界至今已近逾三百年,礙於新界兩大平原–元朗和粉嶺早已為鄧廖侯彭幾個大族所有,逐只得沿今日沙頭角、梅子林、蓮麻坑、石涌凹、鹿頸、坪輋等地沿粉嶺大埔進入新界以至八鄉、荃灣、馬鞍山及西貢等地,當時客家人只能選擇在租用大族田地開耕,與大族為鄰共處,或在山地與海邊等劣地,由零開始,造堤壩,開耕地立村,香港歷史學者蕭國健更指客家人在新界開墾有功,客家村落湧現為新界提供人口與農地,支撐墟市及農業發展為新界打下重要基礎。註一

以邱氏族人其中一個於沙頭角址週邊集居地「山咀 」為例,根據一六八八年版《康熙新安縣誌 》,該村名為「山嘴輋 」,原為龍躍頭鄧氏所擁有。在招墾後邱 氏與吳 氏、羅氏、巫氏、黃氏、及徐氏等 客家族羣聚居該地。後來成為當時沙頭角區內最具財力成員,推動清代沙頭角東和墟建墟及沙頭角海填海擴充耕地。(註二)而邱姓族人亦開始在沙頭角各處及往大埔西貢等地散居,成為於新界其中一個普遍姓氏。沙咀村邱氏因早於1898已於港定居,被視作原區民。客家人在新界東面群居立村,亦成為香港獨特景觀。

新界故事尚待發現

發現客家建築固然可喜,問題是建築與客家邱氏族人故事,是否足以說服政府與古諮會,將兩間屋納入古蹟,更難以寄望在推土機來到前能將其保留。因為香港古蹟評級制度存在一個致命缺點是除法定古蹟外,古蹟全部都不受法律保護,而法定古蹟是政治決定,亦無特定準則。

更甚,今次發現,沿於本土研究社公開古蹟辦一份於90年代完成約8,800幢「具潛在文物價值建築物」研究報告的部份資料,引起本人注意,開始實地調查,調查過程亦發現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所有與環境及古跡相關重要評估,以至政府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文件中,在古蹟報告部份都從未有所提及在馬屎埔村內有任何發現,該份報告在90年代始未得到政府認真看待,做成今日困境,發展計劃明顯存在多重政策失誤。

報告更指自當時北區已有1394幢古蹟需要評級,數目約為目前已評級古蹟數目九倍,而古蹟評級與保育政策問題,在近年皇都戲院及石硤尾儲水庫事件,已有不少討論,故在此不贅。畢竟古蹟靈魂在於其故事與社區脈絡,否則都不過是空殼。

此外,客家人貢獻在香港歷史裡鮮有被提及,從邱氏族人故事卻清晰可見在港客家群體在新界文化生活語言習俗皆有重要影響力,成為建構今日新界重要力量,隨著英殖扶植廣東話成為香港主要方言,如何從目前僅餘5%港人掌握客家語現實下,了解在港客家人新界故事,維持香港正消失的本土性,客家文化地位值得重新摸索

REF
註一:  探本索微 : 香港早期歷史論集 / 蕭國健著.
註二 : 新界沙頭角山咀協天宮 文物價值評估報告 古諮會AAB/3/2021-22 (附件C)

(*讀者投稿文章)
作者:北區街坊 彭碧珊 梁俊彥

相片由作者提供

#馬屎埔 #古蹟 #客家
#讀者投稿 #sparkyouthmedia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Categories
All post 最新 - 即時新聞 熱門 社區

【 #母親節呈獻🎙️】
每個人屋企都
有個超人媽媽🦸🏻‍♀️??

#母親節呈獻🏡】每個人屋企都有個超人媽媽🦸🏻♀

喂喂喂~今日係母親節啊!

呢幾年大家都攰喇!WFH喺屋企嘅時間多咗,就留意到媽媽處理嘅家頭細務唔係一般人做到 #真係唔簡單 。但媽媽又會唔會成日覺得自己未夠好、覺得仍然 #差咁啲嘢 ?

其實唔駛下下做超人嘅~ 媽媽們要記住只要自己都有盡過力去愛呢個屋企,結果無論做成點你哋都已經做得好好💛🧡

提提大家今日要做孝子報答下媽媽嘅照顧,而做媽媽嘅今日就好好享受下仔女為你預備嘅嘢啦~

#同我tag曬啲孝子入嚟
#祝各位媽媽母親節快樂
#sparkyouthmedia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script async src=”https://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js/adsbygoogle.js”></script>
<!– 橫 –>
<ins class=”adsbygoogle”
style=”display:block”
data-ad-client=”ca-pub-1579568966216788″
data-ad-slot=”2549779472″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script>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