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All post 政治 最新 - 即時新聞

【#Stand_with_Ukraine】
烏克蘭網絡屢被攻擊
Starlink或成救星?

俄羅斯軍隊於上月23日正式入侵烏克蘭,開啟歐洲大陸在此世代最大規模的軍隊動員。隨著衝突越演越烈,烏克蘭的網絡與電力基礎設施越有可能遭到波及甚至是直接攻擊,這會即時斷絕烏克蘭人對外發聲管道並使其無法接收政府以至外界的訊息。從這次烏俄戰爭尤其可見,公民記者或戰地記者上傳到 Twitter 的戰地影片在資訊戰中發揮著重大影響力,因此世界各地都十分關心烏克蘭的網絡狀況。
 
烏克蘭的網絡狀況——斷網會發生的事
 
路透社報導,烏克蘭的互聯網連接受到俄羅斯入侵的影響,內容傳遞網絡巨頭——Cloudflare的發言人在Twitter公開,由2月24日起,位於北部戰線的烏克蘭首都基輔網絡流量下降了60%,而位於東部的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仍未逃出的居民都遭停電或斷網。
 
烏克蘭主要互聯網提供商 GigaTrans 的連接率降至正常水平的 20% 以下。另一主要網絡供應商Lanet,亦與上週末向烏克蘭東部城市的客戶道歉,因為該地區的連接「由於戰鬥行動」而被破壞。該公司更表示,「由於損壞現場的積極軍事行動」,其技術人員目前無法進行維修。

以現代戰爭的破壞力,網絡設施被波及或被攻擊十分正常,而這代表更可怕的事將會發生。沙特阿拉伯於2015年開始空襲也門的電信基礎設施,其後更成功控制訊息傳播,並同時實施網絡封鎖使人權及公民記者更難獲得和發布重要消息,當地人也難取得用以保障安全的消息。以過往戰爭經驗看,如果戰爭地區網絡中斷,通常代表侵犯人權的風險大幅提高。

Starlink是甚麼? Starlink是否救星?

應烏克蘭副總理Mykhailo Fedorov呼籲, 近日身兼太空服務技巨頭SpaceX的世界首富Elon Musk將大量星鏈(Starlink)終端設備運往烏克蘭,並正式啟用該國的Starlink服務。
 
Starlink是SpaceX計劃推出的一項透過低軌道衛星群,提供覆蓋全球的高速網際網絡存取服務。簡單來說,Starlink是透過衛星鏈群提供網絡服務而只要用家所處抬頭有天空便能使用服務,要使用Starlink其實十分簡單,整套終端設備只有天線,電源,路由器。(編按:像往常一樣,裝「天線仔」概念一樣,只是接受的是衛星信號,然後連接Router便可透過Wi-Fi上網)
 
根據外媒 《wccftech》 的報導,在烏克蘭當地一位用戶使用地面接收器測試 Starlink 的聯網速度後,發現其持續德平均下載速度可達到 200 Mbps (編按:表現與香港一般家用寬頻相若)。Starlink 的聯網速度幾乎是烏克蘭平均網際網絡寬頻聯網速度的 6 倍。

但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的公民實驗室(Citizen Lab)計畫資深研究人員John Scott-Railton警告,普丁正控制著烏克蘭上空,這些終端設備向上傳輸的信號能被截獲並有可能成為俄方攻擊目標。

俄方會怎樣截斷烏克蘭網絡?

衛報評論提及到截斷烏克蘭網絡的幾種手法。首先是網絡攻擊,上月24日俄羅斯才使用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DDoS)烏克蘭政府網站(編按:簡單來說,是在網絡資源層面癱瘓目標,例如透過殭屍電腦資源以及程式不斷訪問,「炸爆」目標)。但網絡攻擊的成效往往較低,也不能長久地截斷網絡。
 
其次,如果俄軍砲火能針對電力基礎建設以及數據中心等作出攻擊,烏克蘭局部網絡會即時並長時間被截斷。衛報評論認為直接攻擊的可能性也不高,因為這將會留下俄軍針對攻擊烏國網絡基建的實證。
 
衛報相信以DDoS配合作佯攻然後在兵臨城下時假手於人,即要脅服務供應商「自願」限制或截斷網絡是相對可取的做法。
 
撰 / Anson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Categories
All post 政治 最新 - 即時新聞

【#Omicron流行】
Omicron 橫行
就像感冒流行?

本港陷入第五波疫情,冠狀病毒再次在社區爆發,單日確診甚至超過1,000宗。經過多次變種的Omicron 病毒傳染性雖高,但致病力相對輕微,因而不同地方面對 Omicron 疫情皆有不同應對模式。香港目前仍以「動態清零」及圍封強檢等形式處理,嘗試以切斷傳播鏈配合疫苗來控制疫情。與此同時,不少外國專家卻推斷流感化是病毒發展趨勢。流感化指隨病毒不斷突變,其毒性不斷下降,一旦其重症死亡率達到流感水準時,人類便可以與病毒共存。英、美、新加坡和以色列等國家都開始以COVID-19病毒流感化配合疫苗去應對難以清零的疫情。

▶️  從演化學看病毒的進化

病毒的強弱不只看殺傷力,同時也看傳染力。經過多次變種,Omicron的殺傷力相對較少,傳染力卻倍增。因病毒不能單獨繁殖,它們要依賴感染並依賴宿主 (host) 的細胞才能繁殖。以往Alpha、Beta及Delta皆有很高的殺傷力,以致宿主死亡,失了宿主便難以繁殖。從演化學來看,為了不斷生存和繁殖,病毒大多數會演化致減少毒性,避免殺死宿主。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愛滋病,由以往殺傷力高演變致現今能夠被藥物控制,卻不能被完全消滅。

▶️  外國以流感化應對,但情勢皆不一

雖然Omicron殺傷力較以往稍弱,但流感化只是人們期望的應對方法,不代表病毒在現今階段殺傷力不強,特別是對於長者及免疫力較低人士。甚至用共存態度面對的國家,其疫情嚴重程度亦不一。

以以色列為例,根據OurWorldinData,以色列人口接種兩針的比例為66.3%。而根據 John Hopkins University的Covid-19 Dashboard,過去28天(2月8日的數據)有約170萬宗確診個案,955宗死亡個案,致死率(Case fatality rate)為0.0565%。至於新加坡,根據 John Hopkins University的Covid-19 dashboard,過去28天(2月8日的數據)有12萬宗確診個案,36宗死亡個案,致死率為0.03%。若對比全球流行性感冒的致死率0.0036%至0.0081%,可見目前Omicron在這些地方也能不完全視為流感,只是相比下較弱(注*1)

以美國為例,根據CDC的數據,過去三十日(2月8日的數據)美國肺炎的致死率比約為1.18%,12月1日前(美國首宗Omicron確診) 肺炎的致死率為1.61%。若對比起美國2009年的H1N1 流感,根據世衛和CDC,美國2009年的H1N1 流感有0.02%的致死率,可見Omicron在美國仍是威脅。事實上,美國每日7天平均肺炎死亡人數達2,200,超過Delta時的2,100人。因為感染人數大增,同時令死亡比例也增加。

英國廢除了公共地方必須配戴口罩的法規、美國開關而不需隔離 (須打兩針及有陰性證明)、新加坡放寬社交距離。他們雖放寬防疫法規,但三個國家皆有以疫苗配合 (全國打兩針的百分比:美國 64.1%, 英國 84.5% , 新加坡 84.2%) (2月8日的數據)。與此同時,亦有研究估計病毒大機率往流感化方向發展。

猶他大學 (Utah University) 在期刊 《Viruses》發表了一篇名為《Will SARS-CoV-2 Become Just Another Seasonal Coronavirus?(肺炎會否變流感) 》的研究,他們配合數學模型(mathemitical model) 進行預測,他們在假設下推測最終肺炎大機率會因我們的免疫系統而變成流感,但亦坦言病毒發展變數很大。

▶️  本港Omicron局勢未明

本港疫情發展暫未明朗,亦未有足夠數據去判斷Omicron在本港的嚴重性,特別對長者及低免疫力人士。

本港除了重視「動態清零」外,其中一個側重點是疫情對老人家及免疫力較弱人士的影響。港大微生物學系系主任杜啟泓曾在nowTV節目《大鳴大放》中表示,若然病毒對老人家及免疫力較弱人士有超過5%的死亡率,將會對醫療系統造成很大負荷,而感染數字高亦會增加其壓力。

截至2月11日,第五波疫情暫時累計5宗死亡個案,其中只有1宗被政府公佈為Omicron個案。醫管局曾指出Omicron大部分病徵相對輕微,包括流鼻水、咳嗽等,但認為現階段將Omicron視為流感卻是過早。醫管局臨床傳染病治療專責小組主席曾德賢也曾在Now新聞表示Omicron重症者相對年紀較大或有長期病患,但大部分情況相對穩定,較少用到瑞德西韋、類固醇地塞米松等藥物,但他認為由於Omicron面世尚短,難以太早下流感的定論。

▶️ 弱了便不用防疫?

不少研究和專家皆指接種疫苗能夠減少重症風險,雖然現今即使打疫苗也難以阻止Omicron的傳播,但不少國家共存的前題仍是有一定的疫苗接種率。根據英國 UK Health Security Agency 的第5周疫苗監察報告,由1月9日至30日,60歲以上未曾接種疫苗的死亡率是已接種3針的5倍。而醫管局2月11日的記者會指11名重症人士有超過一半未曾接種疫苗;5個死亡個案則有三位未曾接種疫苗,兩位接種了科興疫苗,而他們的年齡皆為50歲以上。

事實上,接種疫苗確實有一定風險,亦是個人的選擇;年輕一輩可能自身有足夠免疫力對抗Omicron,但對於低免疫力的群體,接種有效疫苗可能是個更保險的做法。

除此以外,COVID-19兩年來已變種多次,而病毒的發展亦難以估計,不能確保病毒不會再次變得致命。以流感為例,其亦曾演化至2009年H1N1等嚴重流感。

Omicron 疫情繼續全球橫行,不少國家開始以流感化角度面對疫情。雖則有研究支持COVID-19流感化的說法,但「共存」面對的國家疫情嚴重程度皆不一,因此難以實際評估流感化和共存是否一個全球通用的方法。再者,病毒會否再變異仍是無知之數。對於香港而言,目前本港Omicron的數據依然不足,但目前患者情況大多穩定,只有零聲的嚴重及死亡個案,而大多在50歲以上。若未來的數據能顯示疫情在港殺傷力不太嚴重,配合著適當的防疫措施,特別是顧及老人家及低免疫力人士底下,政府也許可考慮選擇「共存」,而非不斷「動態清零」。

 

(注*1) 參考資料: https://armscontrolcenter.org/……/04/LWC-paper-v-4-21.pdf

#sparkyouthmedia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Categories
All post 政治 最新 - 即時新聞

【Breakazine 066 #未來職人研究所】
我們的未來何去何從?

十一月,大概是每年職場換上新面孔的階段。經歷了畢業和暑假的求職季節,大多數的職場新鮮人都適應了新的工作環境,準備在事業上大展拳腳。

本期突破書誌Breakazine以《未來職人研究所》為主題,探討在學青年和職場新鮮人如何適應大時代變遷中的社會和職場。適逢筆者和不少朋友在今年成為了書中的「職人」,讀起來更為感同身受。

長久以來香港被形容為「機遇處處」。作為東亞邊陲的小城市,香港成為了歐亞貿易的中轉站。到了80年代,隨著中國的開放,香港又成為了外來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的跳板。蓬勃的國際交流帶動了在地的經濟,80-90年代初的香港的確機遇處處,至少對於筆者父母的年代仍是這樣。香港的「機遇」隨著職場上面的飽和以及香港在環球經濟地位的下降漸漸變得模糊。近十年更衍生出一些「神科」「搵食科」,用意是讓學生在畢業後取得專業資格,不愁衣食,對於莘莘學子而言自然吸引不過。

筆者所讀的並不是什麼「神科」,不能像神科的學生般擁有明確的路向,剛畢業差點就要失業了。不幸地,隨著疫情對環球經濟帶來的重創,畢業生自然難以覓得好工。但是同時感到幸運的是,由於我們生活和過往早已經不再一樣,未來職人擁有的選擇卻比以往多。

「或許我們這一代都是想追求自由吧。」

Work From Home, Distance Work, 數碼遊民,零工時合約制等新興的工作概念在我們身處的大時代下應運而生。世界的多元性,大概已經愈來愈難將這一代人倒模成一式一樣的樣子。未來職人不再是社會的一塊齒輪,在職場上將會有更多的選擇,而這些選擇會導向他們更真實的自己。

在職場結構出現轉變的同時,作為未來的職人亦可早裝備自己。可預見到未來的工作不會再單一,生涯規劃不會再被一種專業規範。善用網上的資源、自學、建立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節奏將會協助職人探索自己的路向。

或許未來不能被預測,但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是對抗變幻最重要的一步吧。

撰:Jerb
圖:ET

#breakazine #突破書誌
#sparkyouthmedia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Categories
All post 政治 最新 - 即時新聞

【慶雙十=分裂國家?】
咩係雙十節?

雙十節定於武昌起義的發動日,亦是推翻清朝的開端。事緣1911年5月,清廷宣佈鐵路國有政策,隨後將鐵路的修築權賣給列強,以換取借款。此政策引起民眾強烈反對,當中以四川最為激烈,發起罷課、罷市等示威活動。清廷派湖北新軍入川鎮壓,使湖北守備空虛,革命黨趁虛而入,起義正式爆發。

事實上,武昌起義純屬偶然性。1911年10月9日,革命黨人於胡北漢口製造炸彈時發生爆炸,令計劃迫於提早。清廷得悉後,胡北總督下令武昌戒嚴,搜捕革命黨各人。其後革命黨人率先進攻總督衙門,總督落荒而逃。革命黨人成功控制武昌城,推舉黎元洪為都督,成立湖北新政府,稱為辛亥革命,亦是其後推翻清朝的重要成因。

武昌起義成功,名省響應,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全國大部分省份宣佈獨立,已獨立的省份代表前往南京籌備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並推選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南京總統府舉辦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同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但清廷尚未正式滅亡。同年2月,袁世凱因巨大的野心,欲成為正式大總統,迫使宣統帝溥儀退位,清朝正式滅亡,象徵着中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結束。

民國真正建立的日期雖為1月1日,但由於武昌起義對民國建立十分重要,所以中國民國將國慶日定為10月10日。

多年以來,每逢十月十日均有市民慶祝雙十節,以記念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成立。時至今日,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卻告誡市民勿於當日意圖做出「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行為,甚至有機會觸犯「港區國安法」。

面對彎曲悖謬的世代,何時再能名正言順地記念歷史?願香港人能從歷史中學習,黑暗的路雖然難走,但相信未來仍有一絲𥌓光。

#雙十節 #辛亥革命 #民國國慶
#sparkyouthmedia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Categories
All post 政治 最新 - 即時新聞

【阿富汗局勢整合】
美軍與阿富汗 2001-2021

美軍今早已由阿富汗完成撤軍。近月塔利班趁美軍於阿富汗撤軍,對阿富汗各地發動攻勢並趁機推翻阿富汗政府,成立新政權。阿富汗人民因恐懼先前塔利班的極權統治,急忙逃離家園。

塔利班主張極端的原教旨伊斯蘭教法,規條包括女性不能享有教育及工作權利、禁止觀看電影、舞蹈等。在以往塔利班的管治下,巴基斯坦邊境曾有一對男女因偷情而被槍决,使得人民無法再接受這些嚴重干擾生活的法律。

事緣2001年的911恐襲後,美國為追捕主謀阿爾蓋達組織首腦拉登、懲罰塔利班對阿爾蓋達的保護而發動反恐戰爭,進攻阿富汗。推翻塔利班政權後,亦協助新成立的阿富汗政府鞏固政權、擊潰塔利班的武裝勢力,為反對塔利班勢力的阿富汗政府提供武器和駐軍。 可惜,美國至2009年仍未捕獲拉登。直至前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時期,終成功於巴基斯坦擊斃拉登,惟塔利班勢力太廣闊,仍未成功剿滅塔利班組織。

在新政府統治下,阿富汗人民曾享受過現代化的社會生活。最大改變相信為男女地位平等,女性可以到學校讀書及工作,可以在更被尊重下生活。政治方面,近十年美方亦曾多次嘗試與塔利班展開和談,但都未能取得實際進展。2020年2月,美方終與塔利班簽署協議,特朗普政府同意在2020年7月前將美軍人數從13,000人減少到8,600人;如塔利班遵守承諾,美軍則會於2021年5月1日前全面撤出阿富汗。

長達近20年的戰爭,導致美國耗損過多人力、資源;再加上2020年起疫情使美國經濟衰弱,使大部分美國國民認為要結束這長久的戰爭。拜登政府在2021年4月宣佈,將遵守撤軍約定。最後美國政府决定於8月31日前完成撤軍,代表長達20年的阿富汗戰爭結束。

在撤軍前,美國總統拜登曾表示相信塔利班不會推翻阿富汗的現任政權。雖然阿富汗政府在美國、北約的支持下,組建了超過30萬人的軍隊,但無奈軍隊存在如高層貪污等多種問題;而長期傷亡亦導致軍隊士氣低落,無心戀戰;加上阿富汗政府多年依賴美國保護,遲遲未建立穩固的獨立軍事實力。導致塔利班反攻時,阿富汗軍隊不戰而敗,大大增加塔利班士氣,認為可以成功奪權。塔利班用少於一個月時間已攻陷阿富汗首都喀布爾;8月19日於喀布爾正式宣佈重新建國,國號為「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塔利班彷彿比二十年前「進步」,7月未奪權前已到訪中國與外長王毅會面,爭取國際盟友支持。重奪政權後,又大玩公關,有高層到電視台接受女性記者訪問、拍攝街訪訪問市民對塔利班看法等,企圖塑造開明和現代化形象。但一切都未能贏得阿富汗人民信任;反之人民繼續恐懼很大可能會失去自由、被監視一舉一動,稍有不慎則被威脅到生命。看似完全黑暗的未來,逼使阿富汗人民慌忙逃離家園,甚至在所不惜亦要爬上美國軍機逃走、街上沒有出現一個女性、母親為保護兒女而被逼分離;另一邊箱,極端組織伊斯蘭國亦再次出現,向喀布爾機場正在逃離的阿富汗人發動炸彈襲擊,導致多人死傷。

最後一架美軍運輸機今早已離開喀布爾機場,但看似荒謬絕倫的情節仍在今日的阿富汗繼續上演。請繼續密切留意阿富汗局勢,為事件中最無辜的人民送上祝福。

 

撰:TTY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Categories
All post 政治 最新 - 即時新聞

【死人冧樓都係死廿個?】
中國特色的「死亡指標」

近日鄭州暴雨連連,引發的洪水更造成重大的破壞。從Twitter等的網站得見,水災奪去了不少人的生命,令人惋惜。據最新的官方報道,河南省的死亡人數為56人。然而,不少媒體對此消息有所保留,認為存在漏報或隱瞞。事件引發出中國的地方政府是怎樣處理意外和災難統計?去回答這個問題,2012年的期刊 The China Quarterly 或許能夠給予答案。
 
隨著中國經濟繁榮發展,安全生產問題在中國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工業事故每年造成超過 10 萬人死亡。2007 年,發生了 2,421 次煤礦事故,造成 3,786 人死亡。這些數字表明,中國政府以巨大的生命代價促進了經濟發展。致命的工傷事故與意外所造成的挑戰一度令中國政府面對不可預測的風險。
 
為控制不斷上升的死亡人數,政府於 2004 年制定了一套死亡指標,用於衡量地方政府的績效。死亡率指標並非中國獨有,一些東亞國家也使用量化的目標來衡量職業和安全方面的表現,以獲得關鍵信息。死亡指標的設立讓地方幹部對工傷事故負最終責任,消除監管制度在安全生產中造成的責任混亂的一種策略。而且,在問責制下,地方不能再犧牲社會保障來換取經濟增長。他們必需控制工業生產的安全問題,在政策的本質上,死亡指標是有效地控制工業意外。
 
把問責制與死亡率指標水平扣連卻會影響中國地方官員的職業前景。如果地方官員未能將死亡人數控制在規定的範圍內,或者由於監管疏忽在該地區發生嚴重的工傷事故,他們的職業生涯可能會受到威脅,甚至可能被免職或開除。死亡指標的出現加劇了地方幹部隱瞞的情況。
 
2007 年,河南省礦場發生嚴重火災,導致 24 人因而死亡。礦主、其他利益相關者和幾位鄉鎮官員串通掩蓋了真實的死亡人數。 同年遼寧省發生瓦斯爆炸,造成6人死亡。礦主隱瞞信息,偽造工作記錄,甚至偷偷移走屍體。同一天,陝西省非法煤礦又發生一起嚴重爆炸,造成21名礦工死亡。礦主等責任人銷毀證據潛逃。雖然這些事故的責任方在案件被發現後受到了嚴厲的處罰,但類似的事件時有發生,足以反映地方隱瞞的情形時有發生。
 
在統計學上,中國的死亡指標的設置亦異常僵化。指標以極其精確的數字表示。在實施死亡指標時,對於每年特定數死亡人數或存在功能失調。假設一個縣一年內死亡人數必須少於 100。 若12 月 15 日只有 50 人死亡,但煤炭產量下滑。官方是否可以為了提高產量而放鬆工場的監管?死亡率指標的實施把生命和經濟發展掛鉤,數據化所有的指標後,勞工的生死是否成為了純粹的經濟指標?
 
Source:
Chan, H., & Gao, J. (2012). Death versus GDP! Decoding the Fatality Indicators on Work Safety Regulation in Post-Deng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210, 355-377. doi:10.1017/S0305741012000379
Wang, Shaoguang, “Regulating death at coalmines: changing mode of governance in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15, No. 46 (2006), pp. 1–30.
Jianjun Tu, “Coal mining safety: China’s Achilles’ heel,” pp. 46–47.
中國國務院,《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2007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Categories
All post 政治 最新 - 即時新聞

【#Spark讀書會】
留下來的人…
——突破書誌 Breakazine
《065 離留誌》

近日常聽到不少人正考慮離開香港,「考慮」意味着擁有不少不確定因素,可能是在生活、工作、身份認同、將來各方面上有所擔憂,儘管你有否計劃離開香港,但相信「離開」也曾在不少人的腦海中閃過。

最新一期Breakazine《離留誌》中有數個引人深思的話題,在這裏不一一闡述,僅希望拋出最令我感興趣的部份,讓大家共同思考,其餘部分則留待有興趣的讀者自行發掘。

書中其中一部份,張燦輝教授引用巴勒斯坦知識分子薩爾德對流亡概念的闡述:「它是強行在人與故鄉之間,自我與真正的家園之間造成的無法癒合的裂痕:其本質上的悲哀是永遠無法逾越。……在『我們』和『外人』之間的邊界之外,是不歸屬的危險領域:在原始時代,人們被放逐到這裏,而在現代,大量的人類作為難民和流離失所者在這裏徘徊。」

將以上字句稍作消化後,不難發現與香港現況有異曲同工之妙,有人說「香港是我家」、「我真係好鍾意香港」,這不多不少是基於我們成長在這一個地方,同時熱愛着這個地方的文化;留在香港,即是「有家」。然而,有人認為成長地已經變質,變質後的香港不再是昔日「好L鍾意嘅香港」。張教授指:「腳下家園面目全非,又豈非另一種無家?」無論是離開還是留下,心裏也可能會感到不安、懼怕,而在某些人看來去與留都是無家者,而你又如何認為呢?

周保松教授自1980年代來港,但仍用上約廿年的時間,才能夠慢慢消弭無家的失落。隨着與港人一同經歷2003年的50萬人七一大遊行,以及六四燭光晚會,他發現「我漸漸不再視(中國)内地為家,或者在香港不會存在無家的感覺。」來港36年,他意會到身分認同並非一成不變,相反會隨着一個人對居住地的參與度,漸漸產生變化。

近年經歷兩次的大型社會運動後,我們大多對香港的認識更加深入,同樣地也擁有了自己的定位。周教授指「我真的覺得自己有責任,也得做好教育,可以說是責無旁貸。」而我們身為被時代選中的香港人,或多或少也需要為這個地方付上責任,不論去或留,也應該了解自己的價值,到底應該如何傳承「香港人」這一個身份,又應該如何回應時代的呼召?

與其想着離開或留下,不如試試想想如何運用自身能力,在混沌下作出最大貢獻,或許會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答案和去路。

* 突破書誌 Breakazine 065 《離留誌》七月出版,可於便利店、書店及香港書展突破攤位購買。
銷售點傳送門 ▶️ bit.ly/3dPEyIj

撰:Hugo

#流離者 #移民潮
#突破書誌 #breakazine
#sparkyouthmedia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Categories
All post 政治 最新 - 即時新聞

【毛主席都唔記得幾時建黨】
速讀中共建黨史

雖然已故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將每年7月1日定為中國共產黨成立日子,但實際上,本月23日才是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100週年的日子。中國共產黨實際上是於1921年7月23日正式成立。而中國共產主義興起是起源於新文化運動、俄國十月革命及五四運動。

從清朝末期開始,中國為抵抗外來入侵,多次進行改革以增強國力,當中包括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但效果並不顯著,因而開始效仿實力強勁的西方國家,引發新文化運動以改變舊有的思想、政策。

在追求思想及政治改革下,引發新文化運動。1915年9月,運動由中國知識份子陳獨秀發佈刊物《新青年》開始,刊物大力讚揚馬克思主義及推介西方的科學和民主精神,推動了社會、政治的改革。運動提倡「民主」、「科學」以達致「救國」、「強國」;推崇西洋而脱離中國傳統觀念,亦引入西方思想文化,當中包括馬克思主義。新文化運動促成政治、經濟、教育,甚至價值觀的改革,亦逐漸使馬克思主義及社會主義學説開始流行於中國。

一戰期間,俄國於戰爭中人命傷亡慘重,又因工廠生產總值下降,導致失業率上升,令社會厭戰情緒高漲。隨着人民生活質素每況越下,社會地位基層的工人、農民開始反抗地主,並要求「打倒十位資本家部長」等,基層人民開始崛起,成為了共產主義的起源,亦引發了政治改革。

1917年11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了全球第一個實行共產主義國家。而十月革命吸引到中國知識份子對共產主義的研究,並成立小組擴大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自此,馬克思主義開始滲入中國,成為中國共產主義興起的原因。

在新文化運動的渲染下,社會思想逐漸開放,同一時期,中國有許多學生到日本、美國和法國等地留學,受到西方自由、科學、民主等思想影響,認為當時中國政策尚有不足,觸發了改革的渴望。一戰後,中國屬戰勝國,欲收回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但西方各國均打算將山東權益轉讓給日本,因而導致民眾不滿,爆發學生運動 —— 五四運動。

1919年5月,約三千名學生因山東權益問題,於北京天安門聚集表示抗議,以「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等作口號,表現了愛國情緒。運動後期,工商界亦支援學生,發起罷課、罷工以響應運動,演化成全國愛國運動。最後,中國代表拒絕簽署和約,運動得以成功。運動反映出中國逐漸實行自主外交,不受列強擺佈。五四運動使國人批判舊文化,更提出「全面西化」以效法西方知識及思想等,促進了新文化運動往後的發展。

隨着新文化運動、俄國十月革命及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逐漸傳播到中國各地,西方思想、知識等都影響到國人渴望改變政策的决心,開始奉行西方文化。

1920年3月,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有深遠影響。而多數學者認為:研究會是「中國最早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同年4月,在蘇聯的支持下,共產國際組織派遣俄國代表吳廷康到中國傳播共產主義。不但協助成立上海外國語學社,又送青年出國學習、培養幹部,更在中國共產黨建立初期提供經濟援助。因此,中國知識份子李大釗和陳獨秀等人在蘇聯的幫助下開始組建中國共產主義組織。1920年8月,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立,為中國共產黨前身。

1921年7月23日,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上海秘密召開,中國共產黨同日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立標誌着共產主義已由歐洲擴散至亞洲,亦為中國未來發展帶着重大影響。

將黨慶日子設定為7月1日,是始於1938年。當時中共需要慶祝成立17週年,但有參與第一次黨表大會代表的毛澤東、董必武等人都只記得召開時為7月,忘記了具體日期,於是商議將7月1日定為建黨紀念日。1941年6月,中共紀念成立二十週年,正式將7月1日確立為中共誕生紀念日。後來,中共一大開幕日期被考證確認為1921年7月23日,但中共誕生紀念日的日期並沒有隨之更正,仍繼續在7月1日慶祝。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Categories
All post 政治

遠古人類研究新發現
「龍人」或改變人類進化史

多國研究人員在本月25日在 “The Innovation” 期刊發表中更新世人類頭骨的最新研究成果。透過命名新人種「龍人」(Homo Longi),為現代人類起源帶來了突破性的發現。

 

有關的研究源於1933年滿州國哈爾濱發現的人類頭骨。研究人員通過X-Ray分析、稀土元素分析等方法研究得出,該頭骨的人種可能生活在大於14.6萬年前,小於30.9萬年前的「中更新世」晚期。龍人的研究被明是現代人「智人/直立人」的近親,比起源於歐洲的尼安德培人更為親近。

 

學者通過建立特徵庫進行分析,最終認為智人、尼安德塔人和龍人所屬的支系是單系類群,龍人支系與智人有著最近共同祖先。在考古學的角度下,這表明智人、尼安德塔人和龍人有可能早在100萬年前就走向了不同的演化道路。換言之,過往的研究指智人和尼安德塔人是最近的支系將有機會被推翻。

 

龍人在解剖學上與亞洲北部的中更新世古人類化石大致相似,可能屬於丹尼索瓦人母系,擁有頭骨低而長、眉脊粗壯、眼眶寬、嘴巴大的特徵。據推測,龍人大部分的特徵和現代人較為相近,除了鼻部是球狀,這樣的特徵可能是為了幫助呼吸冷空氣。龍人適應高緯度地區寒冷冬季,廣泛分布於亞洲北部。而出土的這塊頭骨可能屬於一名50歲以下的男性。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教授Chris Stringer指「就過去一百萬年的化石而言,這是迄今為止最重要的發現之一。」縱然有關的新發現未必能推翻過往的研究,什引起不少學者的反駁。但有關的研究將會推動人類進化史的發展,特別是為難以劃分的東亞人類化石提供新方向。

 

 

 

龍人示意圖

 

圖為遊戲Monster Hunter 角色古代龍人

註:

Source: 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57432104

“The Innovation (25/06/2021) ”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1.100132

撰:Jerb
#sparkyouthmedia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Categories
All post 政治 最新 - 即時新聞

【#躺平主義】
中國新青年的反抗方式?

近日《躺平即是正義》一文在中國網絡上引起青年的共鳴。「不想跪著,又不能站著,只好躺著。」反映出這一代的青年在面對社會中無法改變自身社經地位的無奈。面對著社會和上一代的期望,青年結婚生育和升職買樓等的外在壓力。然而,隨著社會陷入內捲化,這一代的青年人不能夠輕易依靠自身的努力來實現社會的期望,繼而衍生出「躺平主義」。

「躺平主義」指年輕人出於對社會、工作環境失望,與其跟隨社會期望堅持奮鬥,不如降低自己的慾望,僅求能維持生活的最低標準便可。原文的作者指自己在2年沒有穩定工作的情況下,透過極低的生活消費跟打散工,維持基本生活。「躺平」一詞在網絡上隨即引起大量網民的認同。同時,官方媒體如《南方日報》以及部分中國學者對抨擊這種消極的生活態度。

「躺平主義」是全球社會共同面對的一個社會性問題。除了中國以外,日本、南韓、台灣以至香港都面對同樣的社會問題。二戰後的嬰兒潮造就50-60年代人口爆炸,大量人力資源進入勞動市場為當時的社會帶來龐大的即時利益,亦造成了日本與亞洲四小龍在經濟上的崛起。然而,東亞的人口增長紅利卻在80-90年代面臨盡頭。隨著90年代初的經濟衰退,社會面對龐大的債務需要償還。在這樣的經濟環境,加上老年化問題為社會帶來沉重的福利負擔,新一代的青年難以在社會難以得到上流的機會,整個東亞社隨即陷入內捲。東亞社會在90年代形成窒息化的結構,青年只能透過勞動獲得生存空間,難以在創造新一代的經濟增長。

內捲化是全球性的問題,然而卻在東亞社會特別嚴重。原因在於東亞社會以年資作為職場衡量能力的計算單位。以日韓為例,現時政商界仍然以論資排輩的制度管理,青年的聲音受限於年資無法得到滿足。財閥壟斷國家的經濟,利用制度壓縮和剥削青年的空間。政府不但並沒有正視這些問題,更參與在這些結構性的剥削活動之中。以中國為例,中國政府頒行戶藉制度,壓縮大部分勞動人口的公民身份,令他們以「農民工」身份前往非原藉的地區工作,並不能享有當地的社會福制。廠商便能在國家參與的剥削機制下大幅壓低成本,令農民工面對低工資,高工時的困況。在國家與資本家共同的剥削機制下,東亞社會形成了「殺子式社會」,青年只能賺取生存空間,無法滿足物質上的需要。對他們而言,生育只會延續他們的剥削至下一代,東亞的生育率因而成為全世界最低的地區。

「躺平主義」是對新自由主義的反抗,透過不消費、不生育、不工作的消極生活態度抗衡國家和資本家的雙重剥削。事實上,「躺平主義」不是新鮮的事物,在近十年出現的「三和大神」、「尼特族」和「佛系工作」已經出現過相關的消極生活態度。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哲學曾批判資本主義無限擴張會帶來無產階級的覺醒尋求解放。在東亞社會的內捲與窒息化下,青年一代或許已經意識到他們的無法突破自身的社經地位,並試圖以「躺平」的消極態度進行對抗。面對青年的消極態度與社會老年化問題,中國政府近日再度放鬆生育政策,鼓勵「三胎」。然而,當社會出現「躺平」思潮時,單單放寬「三胎」難以具有吸引力,解決中國的人口結構困局將成為當局長期需面對的難題。

*內卷化(Involution)是一個社會學概念,用以形容社會文化因為重複勞作、發展遲緩。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