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All post 友好投稿 社區

【從古蹟看馬屎埔的人和事(2)】
邱家成員蘭姐訪問

4月初訪問蘭姐,未見其人,先見其花。60歲的她與花結下半生緣,其客家老房子被多款鮮花包圍著,紫色蝶豆花爬滿鐵絲網,深紅簕杜鵑隨風搖曳生姿,軟枝黃嬋鮮明奪目,經她悉心栽培,在陽光映照下欣欣向榮,跟她守護著的破舊石屋,成強烈對比。

蘭姐年輕時住在經歷過一次迫遷。她和丈夫邱先生都是客家人,先生祖籍沙頭角南涌。1960年代,港英政府開始興建船灣淡水湖,建設引水道時炸毁了邱氏祖屋,於是邱先生和家人換地到馬屎埔東村重建祖屋。他們的祖屋在1964年建成,一家4代住在3棟並列連成的房子,屋頂以黑瓦片鋪設,具客家建築特色。後來,邱氏於1971年在附近落成另一間房子,蘭姐在此房子長住至今,連同屋外數以千呎農地,自耕自足數十年。

客家婦女常予人刻苦耐勞的印象,蘭姐說,丈夫在外國工作,她是嫁到馬屎埔後,才開始學耕作,村民多務農,遇到想學的種植技巧,周圍問人便可,漸漸結識不少鄰居友好。

沒想到,人到中年,她的居所被納入粉嶺北新發展區的「地區焦點」,附近將會興建大型商場,在政府的發展規劃上,她從未被諮詢過,家門前的小路近月突然被封,青苗也未點,也沒有人通知她。第二次迫遷命運已成定局,她連月來難以入睡,近期皮膚更生蛇,紅腫帶水泡,要吃10多粒藥止痛。

她現居的屋所附近的土地已被推土機移平,蘭姐獨自面對遷拆日子,不禁回憶起從前由沙頭角搬到馬屎埔時的辛酸。她說:「以前我們一家花盡力氣,把老家的傢俬、衣櫃及嫁妝等等逐一搬到粉嶺馬屎埔,那些木櫃啊,碗啊、衣櫃啊,我無力再搬了!到時直接扔到垃圾站算了!」她不滿政府「從來沒有跟我傾過收地安排,一直都無答案,只有眼光光係度等」。

走進其客家老房子,內裡用木板間成兩層,質樸如時光倒流大半個世紀。上到二樓,存放著古老木衣櫃和紅色樟木櫃,她說這是長輩的嫁妝,估計有過百年歷史。打開木衣櫃,內有一枚標有「乾隆」字樣的銅錢、小銅鎖以及一個石球。她說石球是家婆以前做客家炒米餅時,用來壓平米餅的工具,銅鎖估計是明清年間流行的廣鎖,上方呈三角形、下方呈斜方形,古時大多以銅製成,而銅錢的背景她說不清楚,只說這木櫃封存已久,鋪滿塵埃。

房子明顯歷盡半世紀風雨,呈日久失修的險象:有好幾隻窗戶破爛了未有修緝,天花的防水膠層板如洋蔥般大片大片剝落,令人觸目驚心。她說不懂怎樣修緝破爛天花,只用幾枝短竹免強撐起剝落膠板,然而,雨季快到,雨水隨時危及房屋結構。

「呢兩三年政府不停派人來,看了好多次石屋狀況,3月尾上水果班(地政)高層又來,但沒有跟我談如何安置和賠償,只是一路拖,我恐怕這間屋會拖到變危樓,房子的估值或會進一步下降,到時不知可以住哪裡。」

(*讀者投稿文章)
作者:北區街坊 彭碧珊 梁俊彥

相片由作者提供

#馬屎埔 #古蹟 #客家
#讀者投稿 #sparkyouthmedia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