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All post 政治 最新 - 即時新聞

【#Omicron流行】
Omicron 橫行
就像感冒流行?

本港陷入第五波疫情,冠狀病毒再次在社區爆發,單日確診甚至超過1,000宗。經過多次變種的Omicron 病毒傳染性雖高,但致病力相對輕微,因而不同地方面對 Omicron 疫情皆有不同應對模式。香港目前仍以「動態清零」及圍封強檢等形式處理,嘗試以切斷傳播鏈配合疫苗來控制疫情。與此同時,不少外國專家卻推斷流感化是病毒發展趨勢。流感化指隨病毒不斷突變,其毒性不斷下降,一旦其重症死亡率達到流感水準時,人類便可以與病毒共存。英、美、新加坡和以色列等國家都開始以COVID-19病毒流感化配合疫苗去應對難以清零的疫情。

▶️  從演化學看病毒的進化

病毒的強弱不只看殺傷力,同時也看傳染力。經過多次變種,Omicron的殺傷力相對較少,傳染力卻倍增。因病毒不能單獨繁殖,它們要依賴感染並依賴宿主 (host) 的細胞才能繁殖。以往Alpha、Beta及Delta皆有很高的殺傷力,以致宿主死亡,失了宿主便難以繁殖。從演化學來看,為了不斷生存和繁殖,病毒大多數會演化致減少毒性,避免殺死宿主。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愛滋病,由以往殺傷力高演變致現今能夠被藥物控制,卻不能被完全消滅。

▶️  外國以流感化應對,但情勢皆不一

雖然Omicron殺傷力較以往稍弱,但流感化只是人們期望的應對方法,不代表病毒在現今階段殺傷力不強,特別是對於長者及免疫力較低人士。甚至用共存態度面對的國家,其疫情嚴重程度亦不一。

以以色列為例,根據OurWorldinData,以色列人口接種兩針的比例為66.3%。而根據 John Hopkins University的Covid-19 Dashboard,過去28天(2月8日的數據)有約170萬宗確診個案,955宗死亡個案,致死率(Case fatality rate)為0.0565%。至於新加坡,根據 John Hopkins University的Covid-19 dashboard,過去28天(2月8日的數據)有12萬宗確診個案,36宗死亡個案,致死率為0.03%。若對比全球流行性感冒的致死率0.0036%至0.0081%,可見目前Omicron在這些地方也能不完全視為流感,只是相比下較弱(注*1)

以美國為例,根據CDC的數據,過去三十日(2月8日的數據)美國肺炎的致死率比約為1.18%,12月1日前(美國首宗Omicron確診) 肺炎的致死率為1.61%。若對比起美國2009年的H1N1 流感,根據世衛和CDC,美國2009年的H1N1 流感有0.02%的致死率,可見Omicron在美國仍是威脅。事實上,美國每日7天平均肺炎死亡人數達2,200,超過Delta時的2,100人。因為感染人數大增,同時令死亡比例也增加。

英國廢除了公共地方必須配戴口罩的法規、美國開關而不需隔離 (須打兩針及有陰性證明)、新加坡放寬社交距離。他們雖放寬防疫法規,但三個國家皆有以疫苗配合 (全國打兩針的百分比:美國 64.1%, 英國 84.5% , 新加坡 84.2%) (2月8日的數據)。與此同時,亦有研究估計病毒大機率往流感化方向發展。

猶他大學 (Utah University) 在期刊 《Viruses》發表了一篇名為《Will SARS-CoV-2 Become Just Another Seasonal Coronavirus?(肺炎會否變流感) 》的研究,他們配合數學模型(mathemitical model) 進行預測,他們在假設下推測最終肺炎大機率會因我們的免疫系統而變成流感,但亦坦言病毒發展變數很大。

▶️  本港Omicron局勢未明

本港疫情發展暫未明朗,亦未有足夠數據去判斷Omicron在本港的嚴重性,特別對長者及低免疫力人士。

本港除了重視「動態清零」外,其中一個側重點是疫情對老人家及免疫力較弱人士的影響。港大微生物學系系主任杜啟泓曾在nowTV節目《大鳴大放》中表示,若然病毒對老人家及免疫力較弱人士有超過5%的死亡率,將會對醫療系統造成很大負荷,而感染數字高亦會增加其壓力。

截至2月11日,第五波疫情暫時累計5宗死亡個案,其中只有1宗被政府公佈為Omicron個案。醫管局曾指出Omicron大部分病徵相對輕微,包括流鼻水、咳嗽等,但認為現階段將Omicron視為流感卻是過早。醫管局臨床傳染病治療專責小組主席曾德賢也曾在Now新聞表示Omicron重症者相對年紀較大或有長期病患,但大部分情況相對穩定,較少用到瑞德西韋、類固醇地塞米松等藥物,但他認為由於Omicron面世尚短,難以太早下流感的定論。

▶️ 弱了便不用防疫?

不少研究和專家皆指接種疫苗能夠減少重症風險,雖然現今即使打疫苗也難以阻止Omicron的傳播,但不少國家共存的前題仍是有一定的疫苗接種率。根據英國 UK Health Security Agency 的第5周疫苗監察報告,由1月9日至30日,60歲以上未曾接種疫苗的死亡率是已接種3針的5倍。而醫管局2月11日的記者會指11名重症人士有超過一半未曾接種疫苗;5個死亡個案則有三位未曾接種疫苗,兩位接種了科興疫苗,而他們的年齡皆為50歲以上。

事實上,接種疫苗確實有一定風險,亦是個人的選擇;年輕一輩可能自身有足夠免疫力對抗Omicron,但對於低免疫力的群體,接種有效疫苗可能是個更保險的做法。

除此以外,COVID-19兩年來已變種多次,而病毒的發展亦難以估計,不能確保病毒不會再次變得致命。以流感為例,其亦曾演化至2009年H1N1等嚴重流感。

Omicron 疫情繼續全球橫行,不少國家開始以流感化角度面對疫情。雖則有研究支持COVID-19流感化的說法,但「共存」面對的國家疫情嚴重程度皆不一,因此難以實際評估流感化和共存是否一個全球通用的方法。再者,病毒會否再變異仍是無知之數。對於香港而言,目前本港Omicron的數據依然不足,但目前患者情況大多穩定,只有零聲的嚴重及死亡個案,而大多在50歲以上。若未來的數據能顯示疫情在港殺傷力不太嚴重,配合著適當的防疫措施,特別是顧及老人家及低免疫力人士底下,政府也許可考慮選擇「共存」,而非不斷「動態清零」。

 

(注*1) 參考資料: https://armscontrolcenter.org/……/04/LWC-paper-v-4-21.pdf

#sparkyouthmedia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Categories
All post 最新 - 即時新聞 生活/文化

【#Spark觀後感】
同行尋光-
關於社工的人種誌劇場

若要將社工擬物,大概街燈會是個挺貼切的形容。它們一支支相隔不遠地駐守各個街邊、各個社區。在有太陽的時分,我們未曾留意過它們的存在;甚至到深夜,黃燈打在各大街小巷,甚至我們身上,我們都不曾注意到。直至人抬頭看時,才會發現黃光原來很柔和,可以為憂鬱的夜中帶來一點色彩。每走過幾步便有一支,它們聚集起來,照亮了街,成為了光,指引街上迷失的人。但各街燈的背後,他們的故事也是如何呢?

社會對社工有許多不同看法,學生們都認為社工是「報寸」大師,凡說出口的最後都會回報上去;討論區認為社工是份輕鬆工,高薪厚職,行行企企,有時與人談笑風生,人人也能做,憑甚麼那麼高薪,甚至只懂報警,更加要批鬥;對於一般普羅大眾,有些認為他們是幫助人的人,有的則認為社工無用,甚至不少人的社工的認知都來自近幾年的社會運動。貌似社工在社會並不吃香,但對筆者而言,他們能50多年來一直存在於香港,必有他們的原因。記得朋友問過我社工憑甚麼成為社工,我當時啞口無言。

而《一條褲》劇社早前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了一套關於社工,名為《同行尋光》的社會劇場,當中的形體、故事及不同社工的心聲,我們大概能從中找到此線索。

面對各種批評、唾棄,社工事實上每日也面對四面楚歌的景況。他們要面對社會、客戶(clients)、公司業務,甚至自己。社工的工作令他們像人又非人,他們務求與clients建立真誠的關係,但為了引導他們向更好的方向,社工卻常使用社工腔對答

「係咪發生咗咩事,可以同我傾下喎」、「最緊要係你唔放棄自己,我哋都唔會放棄你」

而面對這些情況,輕則被還以面色,重則被粗口問候,淪為他們的出氣袋,而劇中也有重現這些情景。面對學校不太友善的學生,只要靠近、問發生甚麼事,就會被罵得狗血淋頭;勸阻clients別再吸毒,會換來「你懂甚麼!」

社工不論面對誰,也要控制好自己的心情。相信沒有人被人用粗口問候時會不難受,特別在你原意是想幫人的時候。不同的地方在於一般人,他們有選擇權被問候後去不幫助,他們可以任由他墜落,甚至在旁譏笑他的失敗,而社工不能。社工不論如何都懷着一顆心 — 我不論如何也不會放棄你 而不斷調整自己心態,儘管在使用者不知的情況下,他們氣餒、憤怒、難過,最後仍以正向、積極、有盼望的態度去幫助傷害你的人,而這並不容易,為的只是想表達不能放棄自己,凡事總有方法。

社工不能將過多情緒顯露(特別是會影響使用者的情緒,如抑鬱等),因而會慣性不斷壓抑自己情緒,以不影響專業判斷,回家亦不想將負擔加在家人或重要的人身上,久而久之,他們成為最需要用感情去扶持人,同時卻因壓抑而失去感情,對自己感麻木的人。甚至有時也會質疑自己,有目的的問答(套料)又是否真的是真誠,而在鼓勵的背後,問題又是否真的有方法解決,許多時候甚至連自己也不能確實回答自己。種種的自問自答下,才能發現自己一直壓抑的心靈已傷痕累果累。

戲中有一故事筆者非常深刻,一位社工在家訪一位已戒食毒品的17歲青年。青年與一位名叫Benny的朋友居住(因青年與家人關係其差,因此搬出來住),青年戒了毒品,又剛找到份送外賣的工作(若幾千元薪金),貌似一切漸入佳境。但家訪期間青年的母親突然致電過來,稱要向兒子借萬元還賭債,青年不斷掛斷,卻又不斷打來。最後青年對着來電顯示破口大罵,甚至從旁邊拿出毒品來。社工激動地言明若食毒品他就不能再上來家訪,而青年由一開始還能說說笑,變成「你放棄我們啦,我們沒有救的!」

社工阻止無門,你知道是錯的,但你只能勸告,不能親自動手,因決定權仍在那青年身上。因此不論社工多不想,有些東西始終不到社工作主。面對無力感,各種複雜的情緒,他臨走前說了一句「我們不會放棄你,但你不要放棄你自己!」後來他們在餐廳偶遇,大家問問大家近況,青年說家中不用再還債,亦同母親同居,社工問他那近他同住的Benny如何,青年略帶沉重地回答他早前吃「冰」,在單位自殺死了。青年反問社工為何當初要離開,不再家訪「若然你仍在,也許他就不用死」。社工沒有回應,青年最後離開,留下社工獨自一人,他低着頭,沉思着。

大概不能想像那位社工當刻的感受,但同時又複雜得不能想像。我們大概只能用同理心去感受當刻的那份無力,卻難以完全代入他,以及他們之間所經歷的事和羈絆。當初離開是社工自己的選擇,大概我們代入其中,也會想到這些事

「若然當初沒有走,他會不會仍在身」、「為何當初我不處理好一點?」、「我又幫到誰人?我真的在幫人嗎?」

他的故事沒有再續寫,但已經足以反映出社工所面對的景況。除了被不斷被罵,自己也會同時陷入那個不斷質疑自我、壓抑自我的循環中。為了專業,社工們要控制自己,務及給予最好的服務。但因為專業,因為控制自己,社工不自覺地壓抑了自我,開始質疑自己所做的是否真的是正確,最後甚至難以面對自己。

雖則如此,社工始終會在各種關係中取得力量,因為初心總會給他們力量。在劇中,一位駐校女社工起初與一位品行不好的女學生關係其差,社工當中也經歷各種氣餒,但隨着時間推移,與學生建立了好的關係,學生也漸漸變好。看見clients一步步走出自己的難關,擁抱自己,重新出發,這份力量同時也會渲染社工。即然面對工作上、自身價值上的種種不如意,但clients的成長,也能使社工重拾些少成就感,為那份初心加點燃料。

作為以人為本的行業,但他們卻最難以面對自己。而在這份矛盾中,經歷掙扎、挫敗,最後仍能調節、取得平衡,同時保持同行、不放棄每個人的初心、才是社工最不能被取代的原因。

澆滅初心的不只是自己和別人,還有制度本身。劇中使用了一個遊戲來諷刺影響非政府社福機構很大的整筆撥款津助制度。此制度於2000年推行,其著重提高效率和成效、改善質素、鼓勵創新、加強問責和提供彈性,以應付社會不斷轉變的需要。此制度漸漸將以人為本的行業量化,強調計算所用的成本、參加人數,而非只能否有效幫助人,因這太難定義及量化。

即使能加強問責、更易管理,同時效率也能提高(因為目標為本),但同時量化及制度改變令行業由良性競爭變化惡性。因服務需要NGOs投標,當中成功與否取決於NGOs在計劃中所預計的服務人數,成本等(一切可量化的,以作評估)。劇中有一個關於老人癡呆症的服務投標,A NGO計劃青年人能與長者一起編造自己的故事圖冊,幫助他們記錄自己的人生,同時亦促進跨代共融,但平均成本每人需若一千元。B NGO計劃有盆菜宴,及各種參觀活動,而受眾極廣,平均每人只需幾元的成本,最後看似與老人癡呆症無關的活動贏得了投標。

同行之間由互相配合、幫助,變成互相排斥,害怕分享被抄襲,最後演變成拿更多撥款、更多活動的競爭。社工其中一個規則要遵守機構的規矩(未必每間一樣),在這制度下,社工要「跑數」,幫人同時要達成機構「目標」,為的是拿更多資源及機會去幫人,但前題是犧牲部分clients 。社工難以抽離於制度行事,但同時這份制度又異化得與社工價值背道而馳,將人心、感情都計算入冷冰的數據中。

如何在制度下,狹縫下調整心態,保持初心也成了一大學問。畢竟在混亂的大環境下,在調和兩種不近似的價值時難免易失去焦點,人同時亦慣性選擇較為輕鬆的選擇,這時初心便會白白流失。
(也許社福界確實需要更好的管理系統,但這制度或許仍有好多改善空間,而改善更非門面功夫,蜻蜓點水式的)

有趣的是觀眾們的反應,在中場休息時能明顯知道不少的觀眾就是社工,他們看着這些辛酸的故事,卻會笑着與身邊人討論,不禁笑着點頭讚成這有多準確。大概這也反映了一群社工們對自己工作的心態,縱然在沉重中,也需要笑一笑,明天會更好。

社工其實也是狹縫中生存,這並不是突顯社工這一職業特別卓越,而其他職業不需要面對這些問題,只是社工也值得同一份量的尊重,因為保持初心,調整心態放在任何一行都不是易事。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改變等更加難以處理,並無一套固定規律,因此其經驗及處理手法並不是所有人都擁有,其專業性及需要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除了clients需要同行外,劇中其中一個重點是強調社工自己也需要同行者,而同行者就是同工們,特別當社會也不太明白社工的難處時,圍爐取暖是社工們所需的休憩處 — 重新裝備,然後再出發。

整體戲劇以形體連貫起來,起初一群人在黑暗中游盪、跌低、又被扶起。人被槍射中,幾位演員同時呈現出人每秒倒下的畫面。直至到戲劇中場休息前才對形體添加詮釋。同樣的形體,但加了一個到處搖曳的燈泡。當燈炮一到的時候,倒下的人便被扶起;當槍支變換成燈泡時,人便從躺在地上,變成站起來。社工總會面對社會上好多的冷言冷語,許多的目標、初心、和挫折也許社會上的人都不明白,而人往往難以獨自面對,因此除了clients需要那一份同行,社工自身也要成為其他社工的同行者,正正這樣才能撫平傷痛,重新得力。作同行者,並不如想像中容易,除了同行,同時也要面對自己和制度。

劇中的未段分享了許多社工的心聲,及一些與社工相關的社會事件,如荃灣天台屋和油麻地艇戶。這些事件多次提醒何為社工的初心,以及社工所追求的事。當中亦不禁令人反思社工是否只是透過社運鼓吹社會撕裂,亦或這只是右翼對社會轉變的不安而衍生的批評。這反思提醒了各位社工,他們為此付出的原因是甚麼?真的只是為了破壞社會安寧嗎?還是這是整個社會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當中亦重演了不少受訪社工的心聲,雖以戲劇角度來說也些冗長、沉悶(長約20分鐘),但卻正正透過如此多人的心聲突顯出社工們的同行和光,就是這樣疊加出來。他們非只有其中一人能成為光、成為同行者,但是每一個人亦可以付出少許,為這光添加點能量。透過說話和行動,也能安撫正在迷失或經歷低潮的社工們。

筆者並不是想神化這職業,而是希望讀者亦可從其他角度去思考,也許你會發現社工其實也值得一份名為專業的尊重;而他們的薪水,也許沒有過高,始終他們要做的不只是社工的工作。

撰: kaka 

#spark觀後感 #同行尋光
#sparkyouthmedia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Categories
All post 最新 - 即時新聞 生活/文化

【串流平台碎片化 】
Netflix不再獨大?

隨著2021年來到尾聲,各大串流平台趁著聖誕節的檔期推出新的精彩作品。除了Netflix早前推出Red Notice和下月上映的Don’t Look Up的大卡士製作外,12月仍有不少期待以久的續作,如Emily in Paris: Season 2, Money Heist: Season 5 Part II 上映。

除了新上映的影單外,Netflix在日前亦宣佈在12月底前將有一系列的影集下架。當中不少大作Cast Away, Matrix I-III,以及長青處境喜劇Modern Family和 How I Met Your Mother 將離我們而去。

作為串流平台龍頭的Netflix在兩三年內失去了不少熱門影集的版權。對於用家而言,背後牽涉到的問題是當串流平台破碎化後,以往習以為常的模式會否出現改變。十一月中,美國串流平台Disney+登錄香港,引起熱潮。這股熱潮反映了各大平台決定自立門戶,與Netflix在串流平台市場競爭。因此,大量熱播美劇,如The Office, Friends, Prison Break, The Walking Dead等都收回在Netflix的版權並在自家平台進行串流。

對於用家而言,平台破碎化定然會帶來不方便。2020年前,我們都習慣在一個付費平台中觀看所有的影集。特別是疫情下,串流平台成為了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總會在平台上找到滿意的節目。串流平台不再獨大會改變用家的使用模式,從以往先訂閱然後再在平台上尋找有興趣的影集,到了現在或許要先比較不同平台提供的影集然後才決定訂閱那個平台。

但是,在使用模式的改變時,亦伴隨平台競爭帶來的質素提升。當串流平台市場有更多參與者,難免會淘汰質素較為參差的。對於用家而言,「中伏」的機會能相應減少,相信不少用家都曾經有過追看了10多集沉悶的劇集感到後悔的經驗。而且,當平台不再能購買熱門影集的版權將能投放更多資源在開發新影集。單單是2019年Netflix付給Friends版權方WarnerMedia 的版權費就高達1億美元。在節省了相關的支出後便能投資到自製內容之中。相比起付費外購節目,任該節目再受歡迎,對於平台而言遠遠不及擁有自己版權的節目具有持續性。串流平台的競爭相信能帶來不同的一面。

撰: jerb

#netflix #Disney #串流平台
#sparkyouthmedia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Categories
All post 政治 最新 - 即時新聞

【Breakazine 066 #未來職人研究所】
我們的未來何去何從?

十一月,大概是每年職場換上新面孔的階段。經歷了畢業和暑假的求職季節,大多數的職場新鮮人都適應了新的工作環境,準備在事業上大展拳腳。

本期突破書誌Breakazine以《未來職人研究所》為主題,探討在學青年和職場新鮮人如何適應大時代變遷中的社會和職場。適逢筆者和不少朋友在今年成為了書中的「職人」,讀起來更為感同身受。

長久以來香港被形容為「機遇處處」。作為東亞邊陲的小城市,香港成為了歐亞貿易的中轉站。到了80年代,隨著中國的開放,香港又成為了外來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的跳板。蓬勃的國際交流帶動了在地的經濟,80-90年代初的香港的確機遇處處,至少對於筆者父母的年代仍是這樣。香港的「機遇」隨著職場上面的飽和以及香港在環球經濟地位的下降漸漸變得模糊。近十年更衍生出一些「神科」「搵食科」,用意是讓學生在畢業後取得專業資格,不愁衣食,對於莘莘學子而言自然吸引不過。

筆者所讀的並不是什麼「神科」,不能像神科的學生般擁有明確的路向,剛畢業差點就要失業了。不幸地,隨著疫情對環球經濟帶來的重創,畢業生自然難以覓得好工。但是同時感到幸運的是,由於我們生活和過往早已經不再一樣,未來職人擁有的選擇卻比以往多。

「或許我們這一代都是想追求自由吧。」

Work From Home, Distance Work, 數碼遊民,零工時合約制等新興的工作概念在我們身處的大時代下應運而生。世界的多元性,大概已經愈來愈難將這一代人倒模成一式一樣的樣子。未來職人不再是社會的一塊齒輪,在職場上將會有更多的選擇,而這些選擇會導向他們更真實的自己。

在職場結構出現轉變的同時,作為未來的職人亦可早裝備自己。可預見到未來的工作不會再單一,生涯規劃不會再被一種專業規範。善用網上的資源、自學、建立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節奏將會協助職人探索自己的路向。

或許未來不能被預測,但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是對抗變幻最重要的一步吧。

撰:Jerb
圖:ET

#breakazine #突破書誌
#sparkyouthmedia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Categories
All post 最新 - 即時新聞 生活/文化

📽Spark影評】
「掛羊頭賣狗肉」
的愛情電影?
《 #鱷魚 》 (2)

誠然,筆者個人對台灣愛情電影一直沒太大好感。最深刻是數年前被女友拉入場看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那個只有主角兩人有感情、其餘角色一律沒有血肉。電影的世界觀只為成就主角之間的愛情,實在叫人嘔心。雖然票房大賣,電影App當中的觀眾評論亦一致讚好,當時筆者還是忍不住獻出自己第一篇影評叫人「不要中伏」。然而換來的只是被人說成「其他電影公司打手」、「沒情感的垃圾」…

回到《鱷魚》當晚,甫踏出影院便聽到同場另一對女觀眾呻悶,說劇情太多對白,角色名亦十分老土。筆者不得不認同《鱷魚》與我過往所認知的台灣愛情電影有很大分別,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

故事主線雖圍繞柯震東(飾 假釋釋囚 余大偉 / 小魚)與李心潔(飾 農夫陳芝平)二人的感情發展為主,卻沒有忘記故事發展的背景世界觀。電影頭段小魚出獄,成為議員辦事處的員工,欲在工作崗位取得認同;慢慢因處理農地缺水問題認識了女主角陳芝平。導演編劇的確花不少時間鋪展農地缺水問題源由,從一般商業愛情片角度來說這處理手法可謂罕見,但筆者覺得這手法令二人關係發展更加自然,沒有令二人從現實環境抽離,更合情理。

雖然故事背景發生於台灣,但戲中小混混收地的手法,甚或是固中的勾結、政府部門職員官僚的態度,相信對於有關注土地發展問題的香港觀眾都不會陌生。

「你會唔會一直陪我行落去?」
李心潔曾於HKTV《選戰》(2014) 一劇飾演葉晴一角、
在貨櫃碼頭外與黃宗堯漫步的經典對白。

到 2021年的 《鱷魚》又是一套講述在不公義之下發現真愛的電影。現今香港仍然風雨飄搖,不少人可能會感到孤單無助。筆者願大家都能像兩位主角般,找到那個抓緊信念,願意和你一路走下去的「同路人」。

影評 / Ball      編輯 / Jerb
相片提供:mm2 Entainment 

#台灣電影 #鱷魚
#柯震東 #李心潔
#spark文化生活 #sparkyouthmedia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Categories
All post 最新 - 即時新聞 生活/文化

📽Spark影評】
「甚麼都能進口,
只有土地不能。」
《 #鱷魚 》 (1)

《鱷魚》是一部台灣電影,劇情講述別名鱷魚的小余(柯震東飾)在17歲時因參與幫派活動,並且在指使下殺死敵對幫派成員而入獄。多年後出獄,在以前的老大劉主任(李康生飾)指示下成為議員的助理。小余年輕時在獄中多年,沒有太多的社會歷練,初回歸社會因而面對著不同的困難。劉主任一天指派小余到高雄鄉間協助陳芝平(李心潔飾)處理農田的水源問題,令兩人日漸生情。

小余、陳芝平和劉主任是三個對立的角色。小余沒有社會歷練,而且他走路和說話的方式,有著草根氣息。電影在初期塑造小余試圖重新適應社會。雖然他遇上困難,但他憨直的性格讓他在辦事處中找到融入社會的空間。直到他遇上陳芝平,一個讓他傾心的對象,透過農田缺水的工作與她建立更親密的關係。缺乏社會經驗的小余在感情上亦常常遇到尷尬的情形。例如陳芝平叫他拍下農地的情形,他卻偷偷拍下陳芝平。小余在三天兩頭就去陳芝平的農地,即使被她討厭也死賴死不走。找不到人幫忙就自己動手清被堵住的水溝,到她被流氓找麻煩時仍挺身而出。

劉主任則是小余的對立面,他擁有社會經歷,明白如何能夠在這個社會制度中偷取利益。他在面對不同社經地位的對象時會有不同的態度。以辦公室奉茶為例,對應不同的來賓他有著三種招呼客人的茶具。他亦善於利用自己的職權阻止競爭對手,又以恐嚇和威脅的方式謀取自己更大的利益。劉主任和陳芝平的衝突正正是建基於利益之上。陳芝平是高雄郊區的擁有土地的農民。當地迎來工業發展時,企業劃一收購農民的土地用作建廠。陳芝平正正是該農地中的「釘子戶」,拒絕接受賠償,議員和企業的勾結亦因為陳芝平拒絕搬遷而無法發展。

「甚麼都能進口,只有土地不能。」
陳芝平用逝去父親的說話突顯出她所代表的農民階級正是以土地作為在地的聯繫。

電影背景所在的地方是高雄城市邊緣,遠處是煙霧瀰漫的工廠。政府難以接觸這些地方,因此便需要依賴議員辦事處這些媒介處理有關地區的事宜。政府要依賴中間人接觸,因此容易出現官商勾結。電影後半段發現,原來農田缺水不是官僚運作的守舊,而是廠商透過議員辦事處利用斷水來逼走陳芝平。小余求助無門是因為政府機關、警察和議員都想在廠商發展中分一塊餅。只是因為小余如鱷魚般地堅持,才令到勾結出現變數。

《鱷魚》整片以愛情貫穿劇情。隨著勾結的揭發,看起來清新的愛情添加上了一層陰暗的社會氣氛。儘管小余和陳芝平的結局不如預期般開花結果,但他們的愛情仍然能夠反映到社會寫實的一面。

影評 / Jerb      編輯 / Ball
相片提供:mm2 Entainment 

#台灣電影 #鱷魚
#柯震東 #李心潔
#spark文化生活 #sparkyouthmedia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Categories
All post 最新 - 即時新聞 生活/文化

📽第四屆平地學生電影節】
節目推介

平地學生電影節由平地映社策劃,是一個以學生為本的電影交流平台,今年首辦「本地競賽」,希望鼓勵年輕人持續自主創作。

這次的電影節為各位帶來了不同類型的作品,當中有不少紀錄片為小編帶來了不少驚喜,創作者以不同形式來呈現紀錄片,有幽默的、有壓抑的、也有煽情的,對比起其他類形的電影也一點都不輸蝕。

我們與她朝夕相對,她對我們的生活瞭如指掌,
可是我們對她的生活又有多少了解?

《孩子,我回來了》是一套十分煽情的紀錄片。這電影講述印傭Ceci結束11年的移工生涯,回到家鄉與家人團聚。當中紀錄了在傭主家的溫馨,也有在家鄉的生活;有對傭主家的不捨,也有對家人的嚮往,點點滴滴裹也煽動著觀眾的淚水。是一套能感動到小編的紀錄片。

學校對每位學生來說,熱血、感動、挫敗、成長……這些印象十分深刻,
代入另一個角色去觀察這所學校,又會是怎樣的感覺呢?

《謝生》是一套既沉重又壓抑的劇情紀錄片。主角謝生是一個晚更校務員,在疫情下,社會氣氛十分沉重,他的工作也受到了不少壓力。本片在分鏡的角度、色調、聲音上下了一番心思,營造出一種十分壓抑的氣氛,這鏡頭上澎湃的張力挑動著觀眾的情緒。令人反思到,在這沉重又壓抑的社會中,我們又是否還有一刻喘息的空間?

「助人為快樂之本」,
當中的快樂是指賜予幫助的人會得到快樂,
那受助者呢?

《輪椅殺手》是一套以紀錄為題材卻十分幽默的劇情片。故事透過拍攝因車禍而失去下半身覺的華哥,與為他拍生命紀錄片的導演之間的經歷,帶出在利益面前,道德的界線在哪?劇情帶領著觀眾去了解助人與偽善中間的一線之差,而偽善,甚至能成為殺人的凶器。

精選節目

【本地競賽及亞洲學生作品選】
由三十部精選作品編成六個主題節目:「三尖八角」、「FF 原是永恆」、「過去進行式」、「一夜長大」、「返屋企」及「家的形狀」,主要表達學生對家和世界的聲音。

【純粹睇戲?Filmcation?】
放映多部本地遺珠電影作品,設映後有Beer Party供大家暢談暢飲

【東南亞短片節—得獎作品集】
選放馬來西亞的新興短片節 「SeaShorts Film Festival」的四部得獎作品

【本地競賽頒奬禮】
由多位學生導演及評審即場頒發多個獎項。

獎項包括:

平地精神獎

大獎

藝術探索獎

學生評審團獎

評審團評判(排名不分先後):

試當真 – 許賢、蘇致豪

好青年荼毒室 – 鹽叔(楊俊賢)

演員兼導演 – 盧鎮業

多位導演 – 張紫茵、郭臻、陳巧真、黃勺嫚

主辦單位:平地映社

日期:2021年11月18-28日

地點:

  • ️百老匯電影中心

        九龍油麻地眾坊街 3 號駿發花園 (港鐵油麻地站 C 出口)

  • ️逸東酒店

        Music Room 4/F Kino 1/F 佐敦彌敦道 380 號

節目詳情可瀏覽 groundupfilmsoc.org/4thgusff

購票及登記:

「本地競賽及亞洲學生作品選」百老匯電影中心https://www.cinema.com.hk/tc/movie/special/16

「特備節目」逸東酒店
https://bit.ly/3GnoGvK

撰: 影評 / Paul      介紹 / YCY

相片提供:平地學生電影節

#本地電影 #學生電影
#spark文化生活 #sparkyouthmedia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Categories
All post 政治 最新 - 即時新聞

【慶雙十=分裂國家?】
咩係雙十節?

雙十節定於武昌起義的發動日,亦是推翻清朝的開端。事緣1911年5月,清廷宣佈鐵路國有政策,隨後將鐵路的修築權賣給列強,以換取借款。此政策引起民眾強烈反對,當中以四川最為激烈,發起罷課、罷市等示威活動。清廷派湖北新軍入川鎮壓,使湖北守備空虛,革命黨趁虛而入,起義正式爆發。

事實上,武昌起義純屬偶然性。1911年10月9日,革命黨人於胡北漢口製造炸彈時發生爆炸,令計劃迫於提早。清廷得悉後,胡北總督下令武昌戒嚴,搜捕革命黨各人。其後革命黨人率先進攻總督衙門,總督落荒而逃。革命黨人成功控制武昌城,推舉黎元洪為都督,成立湖北新政府,稱為辛亥革命,亦是其後推翻清朝的重要成因。

武昌起義成功,名省響應,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全國大部分省份宣佈獨立,已獨立的省份代表前往南京籌備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並推選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南京總統府舉辦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同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但清廷尚未正式滅亡。同年2月,袁世凱因巨大的野心,欲成為正式大總統,迫使宣統帝溥儀退位,清朝正式滅亡,象徵着中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結束。

民國真正建立的日期雖為1月1日,但由於武昌起義對民國建立十分重要,所以中國民國將國慶日定為10月10日。

多年以來,每逢十月十日均有市民慶祝雙十節,以記念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成立。時至今日,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卻告誡市民勿於當日意圖做出「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行為,甚至有機會觸犯「港區國安法」。

面對彎曲悖謬的世代,何時再能名正言順地記念歷史?願香港人能從歷史中學習,黑暗的路雖然難走,但相信未來仍有一絲𥌓光。

#雙十節 #辛亥革命 #民國國慶
#sparkyouthmedia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Categories
All post 最新 - 即時新聞 生活/文化

Vaundy —
我們不能改變的事
但為何我們尚要拼命去改變?

早一段時間,J-POP的風潮因YOASOBI而在港再被捲起,他們的歌也曾登上Spotify HK Top 50,與Uniqlo合作推出的聯名衫款亦被搶購至空。不少日文歌(非所有)引人入勝的原因在於反差,有些有着輕快與激昂的旋律,卻附着令人壓抑、唏噓、絕望的歌詞,甚至有些普通的旋律下,說的竟是自殺與被欺凌。不禁令人慨嘆,有時人生就是如此無助。在文化背景不同,語言出現隔幕下,一首日文歌又可以跟我們遠方的香港人說些甚麼呢?筆者希望介紹Vaundy — 一位22歲青年 所作的 《しわあわせ》(Shiwaawase),雖當中有許多不專業的分析及主觀感受,但希望藉此產生少許共鳴,也希望讀者細味此歌。
 
此歌是為日本醫學專科學校 — 首都醫校、大阪醫專和名古屋醫專 所寫的2021電視廣告歌,並在4月發佈。而春天是日本學生的畢業季節,是學生們各散東西的時間,同時撞上疫情,令這一首關於時間、盡力、邂逅及分離的歌顯得格外有意義。歌名是由兩詞「幸福」(Shiawase) 和 「皺紋」(Shiwa)組成。「幸福」的出現是源自「皺紋」。「皺紋」是人與人在人潮下的邂逅,的一絲連結,而當中我們創造了回憶,有喜有悲,有奮戰有失敗,因而我們的「皺紋」重疊了起來,更因時間的流逝,「皺紋」也越長越多。但十分可惜的是,時間總有流逝完畢的𣊬間,人也會有分離的一日,留下不能再累積的「皺紋」。我們始終不能改變事實,但這份不會消除的「皺紋」又對我們有甚麼意義呢?學會堅持?學會接納?學會犧牲?為此我們又能抱着多少決心撐下去?
「我們甚麼都無法改變,現在我也緊緊掌握着」— 《しわあわせ》
最令人摸不着頭腦的,大概是那MV所呈現出來的畫面。感覺意義不明的手勢舞,一堆數字與符號在天空飄浮。當中的人為何都帶着不屈的眼神,又為何那個世界看似空虛混沌?MV中的人都窮盡他們的辦法,嘗試把時間停下來,令我們能免於分離。時間停止,感覺是件不可能的事,但他們絲毫沒有想放棄的一刻。他們依然做着他們的本分,將會面對流血也好、天塌下來也好,死亡也好,他們仍吶喊着,拼命着。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位拿着戟,卡在兩個齒輪之間的人。他想憑一己之力去阻止齒輪運作,但明顯地齒輪仍朝內轉動。他鏡頭的最後一幕,近拍着他吶喊的模樣。至於下一秒齒輪再往內轉,人會變成甚麼模樣,實在不難預計。可惜那位黑人只要隨手一揮,擺鐘打破屏障,繼續擺動,時間繼續流逝,亦代表他們先前做的東西徹底失敗了。最後音樂內混着一把咆哮聲,音量隨將到結尾而漸小,最後消失,剩下虛無。
 
因此,這首歌對我們 — 香港人 又有何意義?這是屬於我們的「幸福」,我們因此而相遇,建立群體,一同開心亦一同痛苦。我們產生了一道道難以消除的皺紋,當中記載的是血與汗,難以數盡的記憶及難以阻隔的連結。或許現實誠是殘酷,如那黑人般,有權有勢的人只要隨手一揮,面不改容就能控制許多的世事和環境,將一切由血汗換取的東西殲滅。但我們也需確信以往,甚至將來所做的事也有它的意義存在;有人已盡全力、有人被磨成灰燼,但始終仍有人。歌和歌中的故事有完結的一𣊬,留下了令人絕望的結局,我們的生命也有完結的一刻,但這地方和盼望尚未完結,亦不應由任何人斷定已經完結與否。或許聽見一片寂靜會使人懼怕,我們躲在屋簷下,苦惱着自己該做甚麼。但請細看那皺紋,它記錄了甚麼同時亦繼承了甚麼。
 
相信啟示、相信人、相信神;若都不相信,至少也把它交給「命運」、「運氣」和「回報」吧。懇請迷惘、各散異地的人,也要「一生懸命」下去。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讓你們得以自由。」
 
撰: kaka 圖: Yan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

Categories
All post 政治 最新 - 即時新聞

【阿富汗局勢整合】
美軍與阿富汗 2001-2021

美軍今早已由阿富汗完成撤軍。近月塔利班趁美軍於阿富汗撤軍,對阿富汗各地發動攻勢並趁機推翻阿富汗政府,成立新政權。阿富汗人民因恐懼先前塔利班的極權統治,急忙逃離家園。

塔利班主張極端的原教旨伊斯蘭教法,規條包括女性不能享有教育及工作權利、禁止觀看電影、舞蹈等。在以往塔利班的管治下,巴基斯坦邊境曾有一對男女因偷情而被槍决,使得人民無法再接受這些嚴重干擾生活的法律。

事緣2001年的911恐襲後,美國為追捕主謀阿爾蓋達組織首腦拉登、懲罰塔利班對阿爾蓋達的保護而發動反恐戰爭,進攻阿富汗。推翻塔利班政權後,亦協助新成立的阿富汗政府鞏固政權、擊潰塔利班的武裝勢力,為反對塔利班勢力的阿富汗政府提供武器和駐軍。 可惜,美國至2009年仍未捕獲拉登。直至前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時期,終成功於巴基斯坦擊斃拉登,惟塔利班勢力太廣闊,仍未成功剿滅塔利班組織。

在新政府統治下,阿富汗人民曾享受過現代化的社會生活。最大改變相信為男女地位平等,女性可以到學校讀書及工作,可以在更被尊重下生活。政治方面,近十年美方亦曾多次嘗試與塔利班展開和談,但都未能取得實際進展。2020年2月,美方終與塔利班簽署協議,特朗普政府同意在2020年7月前將美軍人數從13,000人減少到8,600人;如塔利班遵守承諾,美軍則會於2021年5月1日前全面撤出阿富汗。

長達近20年的戰爭,導致美國耗損過多人力、資源;再加上2020年起疫情使美國經濟衰弱,使大部分美國國民認為要結束這長久的戰爭。拜登政府在2021年4月宣佈,將遵守撤軍約定。最後美國政府决定於8月31日前完成撤軍,代表長達20年的阿富汗戰爭結束。

在撤軍前,美國總統拜登曾表示相信塔利班不會推翻阿富汗的現任政權。雖然阿富汗政府在美國、北約的支持下,組建了超過30萬人的軍隊,但無奈軍隊存在如高層貪污等多種問題;而長期傷亡亦導致軍隊士氣低落,無心戀戰;加上阿富汗政府多年依賴美國保護,遲遲未建立穩固的獨立軍事實力。導致塔利班反攻時,阿富汗軍隊不戰而敗,大大增加塔利班士氣,認為可以成功奪權。塔利班用少於一個月時間已攻陷阿富汗首都喀布爾;8月19日於喀布爾正式宣佈重新建國,國號為「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塔利班彷彿比二十年前「進步」,7月未奪權前已到訪中國與外長王毅會面,爭取國際盟友支持。重奪政權後,又大玩公關,有高層到電視台接受女性記者訪問、拍攝街訪訪問市民對塔利班看法等,企圖塑造開明和現代化形象。但一切都未能贏得阿富汗人民信任;反之人民繼續恐懼很大可能會失去自由、被監視一舉一動,稍有不慎則被威脅到生命。看似完全黑暗的未來,逼使阿富汗人民慌忙逃離家園,甚至在所不惜亦要爬上美國軍機逃走、街上沒有出現一個女性、母親為保護兒女而被逼分離;另一邊箱,極端組織伊斯蘭國亦再次出現,向喀布爾機場正在逃離的阿富汗人發動炸彈襲擊,導致多人死傷。

最後一架美軍運輸機今早已離開喀布爾機場,但看似荒謬絕倫的情節仍在今日的阿富汗繼續上演。請繼續密切留意阿富汗局勢,為事件中最無辜的人民送上祝福。

 

撰:TTY

熱門文章

Like Us On Facebook
Facebook Pagelike Widget

[fts_twitter twitter_name=@hk_spark tweets_count=6 twitter_height=500px cover_photo=no stats_bar=no show_retweets=no show_replies=no]